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一尧二舜夏    周,春秋战国战不休,      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     明清。按照朝代的更替顺序,文中空缺处应该是

A. 商、西汉、隋朝、唐    B. 秦、东汉、北宋、元

C. 商、秦汉、隋唐、元    D. 禹、东周、北魏、汉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情况显示,出生人口性别男女比例为118∶100,性别比失调凸现,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从历史角度看,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宗法制    B. 科举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下列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中外朝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B. 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 体现了四合院复杂的构造特点    D. 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二、null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在汉字姓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陈姓,即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许姓源于周武王封神农氏的后代文叔于许。以上材料中西周分封的对象是

A. 王族子弟

B. 功臣

C. 先代贵族

D. 平民百姓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孙伯南在《中国监察制度的研究》中认为,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秦以前没有御史一职    B. 只有秦代存在御史一职

C. 秦以前的御史无监察职能    D. 秦代的御史无监察职能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加强对岭南地区管理的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

A. 地方上开始设置郡县

B. 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

C. 地方长官实行世袭制

D. 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该官员属于

A. 十三部刺史

B. 御史大夫

C. 参知政事

D. 三司使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秦汉时,九卿分管宗庙礼仪、皇室费用等,其中很多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的家事。唐代的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的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这种情况反映出

A. 家国同构被彻底颠覆    B. 古代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中的倒退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据《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永徽五年(654),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来看望。她走后,武则天掐死公主,嫁祸于王皇后。为上位掐死亲闺女,这个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比如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只记载有小公主的暴卒。下列对材料的表述恰当的是

A. 历史记载缺乏有力证据,不宜过度依赖

B. 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体现对待历史人物的两面性

C. 武则天后宫的争宠上位侧面反映了皇权的强化

D. 为上位掐死亲闺女体现了宗法观念的进步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唐代

B.宋朝

C.明代

D.清朝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 《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

B. 《试论西汉刺史对郡国的监察》

C. 《论唐以来政事堂的变迁》

D. 《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 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 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 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 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如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 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 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最初内阁大学士从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编修等人员中选用,后内阁地位不断提升,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重要职位上选拔,到明世宗嘉靖年间,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直接控制了部、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制度逐渐发展

B.内阁成为法定一级行政机构

C.内阁可以制约君主独裁

D.内阁填补了宰相制度的空白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某旅游景点介绍中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秦丞相府    B. 唐尚书省    C. 元中书省    D. 清军机处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和官僚的奴仆化

C.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

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防止吏治腐败    D. 杜绝地方割据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刚打完的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这些蛮夷依仗船坚,袭击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甚至还控制了大运河沿岸的一处要地,迫使皇上作出一些让步。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国旗图案黄地蓝镶边,上绣黄龙,因此也被称作黄龙旗。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

A. 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B. 开始融入全球性世界市场

C. 获得完整主权国家的地位    D. 关注外交方面与国际接轨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假如生活在1895年的台湾,你最有可能的爱国行动是参加哪支军队和日本侵略者作战?   ①刘永福黑旗军    ②丘逢甲黑旗军     ③丁汝昌北洋舰队     ④徐骧义军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导致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

A. 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B. 中国关税不能自主

C. 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

D. 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重庆被设为通商口岸  ②火烧圆明园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④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①③②    D. ④②①③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中国外交史》: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B. 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

C. 通过《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 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其中①②处应该是(  )

A.金田起义、天京变乱    B.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C.永安建制、天京变乱    D.定都天京、天京变乱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呈送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稿本中,洪秀全共写下31条批语,除4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此策是也。由此可以推断

A. 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    B. 洪秀全希望通过新政策挽救统治危机

C. 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    D. 《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困难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下列两图,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迁的原因。

 

详细信息
37. 难度:困难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分水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   

  ——摘自《光绪皇帝宣战上谕的咨文》

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家,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帮,干涉其内政。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事既至此,朕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         

——摘自《明治天皇的宣战诏书》

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摘编《甲午战争日本取胜另一秘闻:舆论战中击败清朝》

材料二  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材料二、三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日出兵朝鲜的各自理由并指出美国是如何看待中日战争的。

⑵根据材料二,日本割占中国辽东半岛引发了什么国际外交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