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总理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并与中国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下列与这两次访问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都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B. 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C. 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敌视新中国的立场

D. 美国从主张“两个中国”到承认“一个中国”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971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

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当时中国

A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B.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

C.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

D.急于改善中美关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由2001年的121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13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吉贸易额比建交初期增长了100多倍,中乌贸易额增长了40多倍。据此可以得出

A. “上海共识”的作用巨大

B. 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C. 亚洲经济区域化发展迅速

D. 我国周边环境得以发展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

A.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 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D. 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20世纪70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的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材料表明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美国政府已经放弃了对台湾的支持和控制 蒋介石决意走台独道路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2014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荷兰王国首相的邀请,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进行访问。7月13日,习近平主席参加在巴西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并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进行国事访问。这反映出中国

A.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 广泛结盟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C. 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 重视与欧洲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73年1月,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在今后三到五年内从欧美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一方案被通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能够实施是主要得益于(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B.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中西合作

D.求同存异在国际上广泛影响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直接反应是

A. 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B. 对侵略历史进行深刻反省、道歉与赔偿

C. 与台湾当局断绝所谓的“外交关系”

D. 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的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是

A. 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 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取得外交胜利

C. 中国抗美援朝胜利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华尔街日报》1978年底评论:“美国为了一个相当便宜的价格就投降了,我们付出了惊人的代价,承认了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却没有换来对台湾安全的一点点保证……”中美建交后,美台关系在法理上成为

A. 非官方性质的民间交往关系

B. 隶属官方的民间交往关系

C. 非官方性质的军事合作关系

D. 隶属官方的安全利益关系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万隆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B.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取得外交上的胜利

C.中国复关谈判胜利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69年,台湾同65个国家保持着“外交关系”,到1974年10月,只有32个国家同台湾有“外交关系”,此后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数目还在继续下降。材料所述趋势从侧面反映出

A. 海峡两岸达成了重要共识    B. 中美之间已建立外交关系

C. 祖国统一大业遭遇了挫折    D. 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到:“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我们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使他“又惊又喜”的“消息”是

A. 中苏关系恶化发生边境武装冲突

B. 中国政府主动打开中美外交之门

C.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的发表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坚定地同亚、非、拉美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决支持他们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支持欧洲、日本等国家反对超级大国控制、威胁的斗争。”此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哪段时期的外交策略

A. 50年代初期

B. 50年代中期

C. 70年代中期

D. 90年代中期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2015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中国作为安理会轮值主席,倡议并于223举行了安理会公开辩论会,主题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史为鉴,重申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坚定承诺,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     )

A.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80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中国奥委会也发表声明,不参加此次奥运会。1984年,苏联、民主德国等国家以安全问题为由宣布不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该届奥运会是中国大陆代表团首次参加奥运会。这反映出

A. 中国在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    B. 国际政治斗争冲击体育运动

C. 意识形态是外交决定性因素    D.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开始瓦解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任何涉

C. 美国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

D. 美中两国间没有共同利益可言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崛起,不断追求民族兴旺、国家强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任何民族的美好期望,是每个国家长期奋斗的宏远目标,是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最终战略选择。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囿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材料二美国推行霸权的力量源泉是美国民族的特质和美国传统的历史。美国的战略文化,缺乏悠久的历史哲学传统,没有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也没有相应的严肃感,但有着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通过战争等手段把自己的利益和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经历,从而使之充满自信和自负,同时也富于进攻性和强制性。……在美国有一句格言:“没有一个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美国。”美国人的世界观继承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統,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二元对立倾向,看待事务上“非黑即白”。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在美国极度盛行。……同时,由于美国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和“天赐使命感”,其片面的认为世界上的“民主国家”之间是不可能产生战争的,民主国家只会与非民主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美国简单的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民主和非民主两类,并且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能力将非民主国家改造成为民主国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推翻其政权。……美国人深受杜威学说影响,大多带有实力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但从当代美国军事战略本质来看,其战略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实力主义。美国在其战略文化影响下的战略推进过程,也是其在实力主义影响下推动其霸权的过程。

——摘编自李啸《浅析中美战略文化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战略文化选择的差异。据此得出当今中国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的变化及两国采取的政策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今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美国。在这一次全人类的英勇战斗中,美国在作为民主世界的兵工厂上,在作为第二战场的主要担负者和太平洋战争的最大担负者上,已经建立了不朽的伟绩。而在战后,为了确保世界的和平和民主化,美国显然也将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社论

材料二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开始执行,共有15个欧洲国家接受援助。到1951年底,美国共向它们拨款131.5亿美元。“马歇尔计划”解救了一些西欧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与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3

材料四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越来越朝着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迈进。“一带一路”顺应这一潮流,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想的是自己要过好、也要让别人过好,信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沿线国家既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也有搞资本主义制度的;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一带一路”致力于沟通这些差异,促进求同存异基础上的相互协调,发掘聚同化异带来的互补潜力,为建设共同发展的世界添砖加瓦。

——《人民日报》2015年2月13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作为中共理论刊物的《解放日报》为什么会给予美国如此高的评价?建国初期,中共还有可能在报纸上这样评价美国吗?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主动行动”与中国接触?美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构想和“马歇尔计划”两者的不同。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继“9.11”事件之后,恐怖分子又相继在印尼巴厘岛、在西班牙马德里、在英国伦敦等制造了大规模恐怖袭击,一次次向无辜平民挥起了屠刀。

材料二  当代几对伙伴关系的基本表述

中俄:面向21世纪的平等与互信战略协作会办关系。

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日俄: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

美日: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

中日:和平与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1)材料一中提出的确定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概括当今威胁人类和平的主要因素。

(2)材料二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什么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种状况的因素有哪些?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