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枣庄市2017-2018学年高一1月学情调查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锁孔设计特别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 如用字锁者为普通百姓,用字锁者为文人士大夫,再复杂些的上、古字锁为商人常用,最复杂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古、正、尚、王字锁。这说明

A. 礼乐制度已经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B. 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 商品设计着眼于不同阶层的需求    D.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二、null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C.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A. 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 土地制度变革

C.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缓和

D. 郡县制度确立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 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 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 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 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A.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 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 “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增强阶层流动性

C. 结束权力世袭制

D. 强化官僚等级秩序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晋书》“秦变周官,汉遵赢旧,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材料意在强调

A. 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就霸业

B. 汉代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未取得重大突破

C.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

D. 政治制度建设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秦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朝设置中朝、尚书,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的秘书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些机构的设立反映了

A.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发展

B. 中央机构建设的逐步发展

C.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强化

D. 社会结构日益变化与更新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提出:大体说来,汉初的几位皇帝,因受无为政治原则的影响,对政治都不十分积极,因此丞相权重。至武帝时,因为他本人想大有作为,亲自过问的事较前倍增,相权也就随之低落。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治国理念影响

B. 君主专制制度

C. 皇权相权制衡

D. 国家实力强弱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 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这些信息说明秦汉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

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

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 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

D. 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针对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 反对中央集权    B. 主张建立内阁    C. 主张加强相权    D. 反对三省六部制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从宋朝开始,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这表明宋代科举旨在

A. 扩大统治基础

B. 推动文化发展

C. 排除世家子弟

D. 提高选官标准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据载,长翅帽的发明者是宋太祖。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面交谈了。这一改变有助于

A. 增加决策透明度

B. 提高议事效率

C. 缓和大臣间矛盾

D. 加强专制皇权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秦汉以来,历代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制度,基本与乡村无异。然而唐宋之际,国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专门针对城市的管理制度。这是由于

A. 城乡经济管理模式明显不同

B. 城市的经济特性日益凸显

C. 政府财政收入倚重城市经济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速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内阁成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历经仅能参政议政到拥有票拟权,直至出现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严嵩,但皇帝同时授予司礼监批红权以控制内阁。由此可知

A. 宦官掌控了决策权力

B. 首辅权力失控

C. 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 君主专制加强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白银资本》载“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表明东南沿海

A. 农业经济转型

B. 传统手工业受冲击

C. 经济地位上升

D.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到:“(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

A.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D.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折射出

A. 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D. 耕织日趋分离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1840年间,英国输华货值为524.298磅,到1840年便一跃至1,456,180磅,1844年又升至为2,305,.617磅,1845年跃至2,394,827磅。但道光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 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 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近代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

A. 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 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 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 女性裹足己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 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 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下表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这些法规

年代

法律法规

1904年

《商人通例》

《公司律》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商标注册暂拟章程》

1906年

《破产律》

1907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

 

 

A. 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 限制了外国在华企业的发展

D.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 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 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

A. 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

B. 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

C.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D. 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有人统计过,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这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民族工业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

B. 民族工业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协调

C. 民族工业所需的市场得到一定保障

D. 民族工业遇到严重资金困难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 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

B. 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 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 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发展和变迁,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时间(年)

人力车(辆)

马车(辆)

轿子(乘)

马(匹)

脚踏车(辆)

机器脚踏车(辆)

汽车(辆)

公共汽车(辆)

有轨电车(辆)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据系三天平均,1926年数据为两天平均,所通行的车辆中货车未被计入。

A. 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

B. 上海的畜力交通已为电气化交通所取代

C. 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交通工具

D. 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 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 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 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1936 3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没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这表明

A. 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 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 政府为抗战进行战略准备    D. 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四、null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193712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

A. 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B.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C. 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D. 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39. 难度:困难

下表为中国煤炭生产情况统计。表格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反映出

项目

1936年

1942年

全国总产量(万吨)

3990.3

6595.2

外资产量所占比例(全国100%)

55.7

90.4

 

 

A. 煤炭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B. 外国对华直接掠夺加剧

C. 中国重工业仍相对落后

D. 外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六、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 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粵四海关。1757年,除粵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摘编自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边使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据此,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首位海关总税务司。总理街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做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从1861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 入增长了 5.8倍。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经费也由海关提供。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作用。

 

详细信息
4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0年以后西方各国与清政府重订条约,清政府力争撤销领事裁判权,而列强藉口中国法制不完善、太落后,不能保障其国民利益拒不同意。中国此时对国际法有所了解,知道主权的重要性,因而也不相让。1901年中国第一次表示要进行法制改革,1903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先后译出了德、日、法等国的法律,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制定新法的工作。

——摘编自高其才《领事裁判权与近代中国法制变革》

材料二已从1906到1908年在日本顾问冈田的帮助下,更定刑名,删除凌迟、袅首、戮尸等酷刑,完成了《大清新刑律》并预定1913年实行。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此外还未用西方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

“往昔律书体裁最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沈家本主张应“随乎时运之递迁”而改革法律结构,制定《大清民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等部门法与单行法规,但大多因清朝灭亡而未及颁行。

“政刑之权丛于一人之身”。沈家本认为“东西各国宪政之萌芽,俱本于司法之独立。”1907年在法部的主持下,创设审判厅于东三省,并试办于直隶、江苏两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内容并加以评价。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