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有学者说,汉代儒学的神学化是“借助非现实的力量,或者用非现实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社会现象”。这说明汉代儒学

A. 改变了先秦儒学的基本主张

B. 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君本思想

D. 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的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此后,逐渐形成儒道联合攻击佛教的局面。儒道联合攻击佛教的重要原因可能是

A. 儒道融合

B. 华夷之辨

C. 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 佛教开始挑战儒学地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曾经出现了“他们强化的是儒家的人伦道德实践,但后来自身却又流于佛教禅学的空疏”的现象。这一现象是

A. 佛教思想影响儒学理论建构的反映

B.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结果

C.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趋向活跃的产物

D. 儒学正统地位遭受冲击的体现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初唐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要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巩固这个新建立的王朝,所以儒家思想在初唐时期占有主导性地位,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 否定中和之美

B. 追求平衡和秩序之美

C. 追求浪漫情致

D. 崇尚自然而忽视规范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据记载,宋代造纸工匠多用杨桃藤、黄蜀葵等的浸出液制作一种“纸药”,它可以使纸浆变得更加均匀,纸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由此可知,宋代

A. 造纸的工序更加完善

B. 活字印刷用纸已创制

C. 造纸原料实现了革新

D. 纸张得到进一步普及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都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甲同学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的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得出北宋毕昇发明印制术的结论,乙同学查阅资料后以“《金刚经》刻印于唐成通九年(868年),发现于甘肃敦煌”为依据对甲的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资料的记载不一定都可靠,《技艺》的记载有误

B. 《金刚经》的发现证明唐朝时活字印刷术已发明

C. 唐朝有雕版印刷,毕异发明活字印刷,并不矛盾

D. 考古发现比史书记载更可靠,甲的结论不正确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比较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太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教学原理》

 

 

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

A.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

B. 文化间的交流加深

C.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 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通过译书的方式陆续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这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曾评价说:“文定(即徐光启)所介绍之西学范围颇广,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法、农学、火器,无一不切于实用,而为科学之先导。“当时这些士大夫热衷于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的主要原因是

A.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B. 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C. 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

D. 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下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的《柯竹石亭图》,画面宁静柔和,干笔冷漠超然,内敛自持。作者自题诗云:“读书衡茅下,秋深黄叶多。原上见远山,被褐起行歌。……遐哉栖遁身,身外岂有它。人主行乐甚,世事将如何!”下列表述与该画作相符的是

A. 描绘景物明快、栩栩如生

B. 表达了画家浪漫主义情怀

C. 表达了画家对人生、现实的感悟

D. 构图完整,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据史书记载:“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綴,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二十卷、《蓮所馆诗》十卷、《集唐律》六卷、《脉诀》一卷…...又著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这说明李时珍

A. 苦学好问、博采众长、造诣高

B. 在众多领域有自己的见解

C. 医术造诣精深并得到广泛认可

D. 注意亲自实践以避免闭门造车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魏源基本默认了西方地理学将世界分为四大洲、五大洋的理论,但他在解释“四人洲“的理论时,则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梵典分大地为四大洲”的观念。另外,魏源还用“桃花源”和“三代之治”这些中国的传统观念对瑞诗士、英美的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比附和赞赏。这说明魏源

A. 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

B. 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来认识世界

C. 摆脱了传统士大夫的本色

D. 借助传统文化以推动政治的变革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 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    B. 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C. 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 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梁启超说:“盖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制造、能测量、能驾驶、能操练之外,更有其他学问,而在译出西书中求之,亦确无他种学问可见。”针对这种情况,维新派

A. 宣传西方学说以开启民智

B. 开展政治活动推行维新变法

C. 借助传统文化表达新思想

D. 与革命派论战来扩大影响力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本质上反映出

A. 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 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C.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D. 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在新文化运动诸健将攻击旧传统的激烈文字中,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沉痛也是最深刻的。它以文学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影响至深至远。自此以后,“吃人的礼教”一语传遍海内外。鲁迅的做法

A. 揭示了儒家学说的本质

B. 扫荡了儒教的统治地位

C. 是特定条件下的必要选择

D. 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记载:“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主张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地问题,孙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梦想。”这反映了孙中山

A. 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B. 对中国国情有着充分的认识

C. 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D. 完全接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毛泽东同志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

A.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上述言论出自

A.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B. 《新民主主义论》

C.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在当时,对苏联专家提出疑问或持不同意见者被视为落后者甚至反动者,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 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

B. 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

C. 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基础

D. 背离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初衷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人民日报》盲目模仿苏联《真理报》,久而久之,报纸文风僵化、观点单一、版面呆板;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后,一扫过往的教条主义文风,充分表现了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自由,多种文学形式也纷纷见诸报端。这一变化表明

A. 思想解放推动文化繁荣

B. 政策转变影响文化发展

C. “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 外交政策左右文化发展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古代雅典的很多哲学家了解到各种政治体制、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他们发现,在一个地方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在另一个地方却可能被认为大逆不道、荒谬绝伦;反之亦然。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观念是

A. “轮番而治”

B. “法律至上”

C. “美德即知识”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 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B. 世俗艺术水平落后

C. 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D. 仍坚持以神为中心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启蒙思想家曾这样解释“自由”: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东西,就意味着“自由”。这里的“法律”是指

A. 符合自然权利的立法

B. 政府制定的法律文件

C. 一切本国的成文法典

D. 所有成文、非成文法律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他们”不仅不害怕鬼怪,也不再害怕上帝。与其说他们把上帝想象为圣父,不如说他们把其想象为物质世界的第一推动力。上帝是慈爱上帝的形象,不如以往那样明晰,而是成了不可思议的智人,创造了现在为人的理智所发现的惊人世界。材料中“他们”

A. 掀起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B. 发动了宣扬“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

C. 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学说的先驱

D. 发动否定上帝的文艺复兴运动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下表反映了近现代科学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6-18世纪)

形成了以牛领的经典力学体系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体系

第二阶段(19世纪)

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

第三阶段(19世纪末以来)

科学深入到微观世界和物体高速运动领域

 

据此可知,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

A. 第一阶段表现为系统化的实验科学

B. 第二阶段经典科学向现代科学飞跃

C. 第三阶段探讨了社会科学发展规律

D. 科学启蒙推动了工业文明的科学化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爱因斯坦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将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结合起来并使其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下列选项可以用来对此进行论证说明的是

A.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学说

B. 伽利略创立自由落体定律

C.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 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

 

二、null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他们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夺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刹那景象

C.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位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平衡。”据此可知当时

A. 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

C. 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D. 世界两极格局濒临瓦解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爵士乐源于蓝调音乐,是一种流行于美国南部非洲奴隶及他们后代之间的一一种民间音乐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诞生后被大量的普通民众接受,并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

A. 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B. 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C. 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D. 以反对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仁”的提出,是对“人”的发现。仁的基本内涵可以

归纳为三点:克己、爱人、复礼。克己复礼是为了更好地去爱人,爱人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仁”的完美境界,这两方面互为表里,精神层面与行为礼数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材料二: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善”。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做的,不是去找出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这个“善”就在人的心灵中。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人本思想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研究的焦点及二人追求的共同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人精神追求的共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苏格拉底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和“善”?其共性是什么?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于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

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摘编自《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材料二: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骨

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是“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揭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弊端是什么?以及所倡导的振兴国家的途径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论述问题的角度有何异同。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黄宗羲思想主张的进步作用。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从表面上来看,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但是,文艺复兴并非对古典

文化“亦步亦趋”地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对赎罪券的抨击,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

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认为同一切压迫者算账的时候到了。…...人文主义者热烈欢…...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没收教产。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

——摘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教权势力的无罪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他们

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衡量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慢慢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责族特权。他们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摘编编自《法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文艺复兴并非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赎罪券的抨击立刻燃起了燎原之火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兴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要求,并分析其反封建斗争呈现出的特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