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北省武汉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共产党宣言》和《物种起源》的发表是19世纪欧洲思想界的重大事件。二者都

A. 抨击了分配不公现象

B. 挑战冲击了传统观念

C. 揭示了生命演变规律

D. 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 法家、道家、儒家

B. 道家、儒家、法家

C. 墨家、法家、道家

D. 儒家、法家、墨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内容及影响,说法不准确的是

A. 挑战正统,提倡个性

B. 批判专制,否定帝权

C. 批判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D. 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汉族、汉人、汉子、汉语、汉字、汉服、汉学……众多带“汉”字的词语表明,汉朝时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写道:“至今上即位……而巴(郡)落下闳运算转历”。文中的“今上”和“历”是指

A. 汉高祖、《授时历》

B. 汉文帝、《大衍历》

C. 汉武帝、《太初历》

D. 汉光武帝、《十二气历》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书籍命名的方式和思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有的使用典故,讲究出处来源,……,有的渗透中国传统思想,有的直接使用作者姓名为书名。下列均以作者姓名为书名的是

A. 《周易》《韩非子》

B. 《韩非子》《孟浩然集》

C. 《孙子兵法》《贞观政要》

D. 《康熙字典》《贞观政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绘画艺术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传播的载体,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文化、社会状况。下图《女史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珍品,其中的“箴”含有规谏、劝教之意。对“女史”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指古代妇女

B. 对妇女的尊称

C. 古代女官的名称

D. 古代宫廷妇女的生活历程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洋务派和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洋务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可看作是对抵抗派主张的一次具体实践

B. 洋务派和抵抗派的阶级属性、根本目的都是相同的

C. 二者的主张和实践都有一定积极性

D. 二者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潮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源是

A. 国际环境不同

B. 阶级基础不同

C. 政治目标不同

D. 思想观点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传教士林乐知曾评价说:“欲自强其国者,徒养多兵,广购兵船枪炮,自谓可以示威,而实与驴服狮皮,终为群兽觑破而丧其身者无异也。”能说明以上观点的论据是

A. 洋务派,中体西用

B. 顽固派,盲目排外

C. 维新派,君主立宪

D. 革命派,民主共和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62年李鸿章给总理衙门的信中以《易经》中“穷则变,变则通”这一命题,极力陈说效仿西方的紧迫性,以变易思想作为变革的理论根据。这从侧面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 儒学所维系的传统不能变

C. 洋务派是儒学的背叛者

D. 洋务派主张“以夷变夏”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以上文字可能出自

A.鲁迅            B.蔡元培          C.陈独秀          D.胡适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A. 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 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系

B. 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 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 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列言论不能代表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主张的是

A.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B. 没有一个人富得能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

C.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

D.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针对地圆学说,清士大夫杨光先说: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

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竞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

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之所以有这样言论,是

因为他不知道

A.经典力学理论                   B.相对论         

C.生物进化论               D.量子论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曾说:“物理学已经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而已。”能证明这一说法错误的是

A. 经典力学体系

B. 电力的广泛应用

C. 相对论的提出

D. 两弹一星的问世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曾有一项关于“如果离开互联网”的调查显示,有35.8%的人认为自己将“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而聊天、看新闻、查询搜索资料、玩游戏、收邮件是网民主要的网络活动。离开网络的日子已不可想象了,上述材料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

A. 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B. 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C.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D. 没有任何影响

 

二、null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 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 尊重自然规律

C. 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

D. 渴望征服自然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常常被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 注重人的个性要求

B. 构建了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C. 主张复兴传统文化

D. 面临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是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A.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 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 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 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  )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思潮的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                      D.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

材料二……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

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三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一)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要达到什么目标?

(2)分析材料二、三,你认为“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3)孙中山因何未能建立“至完美的国家”?

(4)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的主张有哪些新的发展?其原因是什么?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金人入主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相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所谓“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曲”。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二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这些落魄文人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三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南方籍文人也纷纷染指杂剧创作。大致到大德末年以后,杂剧创作活动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杭州。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四元杂剧在城市经济发达的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杂剧虽然在元统一以后成为全国性的文艺样式,但它毕竟原产于北方,和北方的方言、音乐、民俗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杂剧创作的中心转移到南方以后,对它的继续生长必然有所不利。虽说杂剧作为主要戏曲种类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明代前期,但它最后还是被从南戏发展起来的传奇所取代,这和地方文化的背景显然有很大的关系。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散曲”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不得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杂剧”发展的原因。(不得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杂剧”创作中心转移到南方杭州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元杂剧在南方“未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据四则材料,说明什么是“元曲”?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