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广州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历史(二)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1912年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1916年内务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 B.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C.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D.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二、null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主张

A. 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B. 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C. 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体制

D. 罗斯福新政就是这一经济主张的体现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  )

A. 高炉冶铁    B. 炒钢技术

C. 灌钢法    D. 水力鼓风冶铁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 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 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 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四、null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1906年,《赏奇画报》的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当时的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这反映出

A. 洋装流行促成中国服饰改良

B. 辛亥革命倡导移风易俗

C. 工业文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

D. 社会风尚倾向全盘西化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导致“英国输华货物统计示意图”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工业的竞争

B. 一战的冲击

C. 自然经济的抵制

D. 通商口岸较少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谚语反映的是

A.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B. 耕织结合的商品经济

C. 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    D. 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

A.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 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

C. 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D. 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性质是

A. 荷兰政府特许的商业股份制企业

B. 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

C. 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D. 西欧国家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据此,下面关于这一时期国际分工表现的表述最贴切的是

A. 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工

B. 世界工业生产结构布局的分工

C. 工业化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

D. 资本、技术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六、null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包括

①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北师大黄安年教授认为:“本世纪(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罗斯福和邓小平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 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消除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

C.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保障了原有的社会制度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在欧洲某一时期,“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了解海外奇闻让人们乐此不疲;各种游记成畅销书,连刚刚出现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也运用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游记体裁”。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商业革命的推动

C. 对宗教的狂热

D. 地圆学说的流传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中国历史上“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是指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大跃进”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null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唐代诗人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A. 丝绸之路的兴盛

B. 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C. 陶瓷之路的兴盛

D. 古代畜牧业的发达

 

九、单选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 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 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其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环境安定

B. 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 政府政策支持

D.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十、null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图中的著名政治家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的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

A.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B. 用提高国家垄断程度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

C. 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D. 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十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日本学者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路造屋开门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了

B. 这种变化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C. 这反映了宋代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了

D. 这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了

 

十二、null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⑤凸显了“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是

A. “美元帝国”形成

B. 罗斯福新政

C. 美国独立

D. “冷战”开始

 

十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张謇说:(振兴实业)无的则备多而力分,无的则地广而势涣,无的则趋不一,无的则智不及,犹非计也。的何在?在棉(纺织业)铁(钢铁业)。张謇强调棉铁主义主要是因为(   )

A.是其实业救国的经验总结 B.是建立民族工业体系的途径

C.是对世界经济的理性认识 D.是遏止贸易逆差的重要手段

 

十四、null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胡佛总统在竞选时保证“每家锅里有一只鸡,车库里有一辆汽车”的美丽预言被粉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①在位期间发生了生产与销售矛盾的危机

②采取国家干预政策的结果

③分期付款方式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④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结果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下图反映了建国后某一时期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该时期为

A. 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革”时期

D.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格瑞德在描述未来世界时说:“我们正生活在重新安排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之中。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下列符合格瑞德观点的是

A. 全球化即现代化

B. 全球化侵蚀甚至会淡化“国家”概念

C. 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D. 全球化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下列工具(技术)与两汉时期农业生产相匹配的是

A. 石锄    B. 骨耜    C. 耦犁法    D. 曲辕犁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落下帷幕,会议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下列对路线图的认识正确的是

各成员国已实现贸易自由化             有利于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

决议对成员国不具有约束力             开始走向政治一体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 洋务企业的诱导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本杰明·基恩曾说,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此话的真实意思是

A. 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B. 美洲的发现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

C. 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瓦解

D. 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融合和民族融合

 

十六、null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有

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③“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④“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③

 

十七、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等沿海口岸出现了少量的国人自办报纸,但欧美报刊在民众心目中拥有很大的权威,中国报刊“多侈陈海外奇谈,以博阅者莞尔(指微笑)”,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第一代报人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思想陈腐。1895年后,从上海到太原、重庆等地,国人自办报刊70多种,其中维新派创办的就有48种。出现了政论、娱乐、商业等多种报刊,社会效应也非同凡响。如《时务报》被誉为“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从1911年底,报界进入了黄金时代,孙中山下令减免邮费、电报费,大大降低了报业成本。全国各地报纸增至500多家,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妇女参政的妇女报刊和政党报刊大量出版。这一时期的报人被誉为“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

——摘编自赵建国《分解与重构——清季民初的报界团体》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上述两幅地图,提取两项有关古代工商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