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 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 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 是血缘同宗在文化上的体现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

A. 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

B. 增强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 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D. 降低了监察部门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B. 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

C. 这一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实质

D. 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三、null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总督

巡抚

汉员

旗员

合计

汉员

旗员

合计

1837年

3

7

10

12

8

20

1864年

7

3

10

19

0

19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

C. 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D. 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四、单选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约在12世纪初,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这些做法

A. 推动了贵族政治发展

B. 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

C. 反映了英国具有民主传统

D. 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894年6月18日,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向国务院报告,日本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汉城“肯定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表示“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西尔的报告

A. 识破了日本挑起战争的企图

B. 力图维持东亚地区的固有均势

C. 体现了美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

D. 建议美国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

 

五、null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苏联驻华顾问团的翻译曾这样形容广州的情形:“眼前浮现出无数集会和游行的场面……那是火热的革命时代,群众乐于参加革命运动……广州是能够进行这类活动而不必担心遭到镇压的唯一地方。”材料描述的广州处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六、单选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社会主义变革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该讲话时的俄国:

A.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B. 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

C. 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

D. 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七、null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下图是某同学收集到的一枚晋察冀边区临时邮政的5分邮票。作为史料,此邮票可用于研究

A. 中国式革命新道路的形成

B. 中共追求民族解放的努力

C. 国共和平建国协定的达成

D. 首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八、单选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纪念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6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邓颖超说:“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榜样,在认清历史的必然趋势以后,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来,排除一切干扰,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抉择。”其谈话意在说明

A. 重温国共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B. 国共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C.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港澳成功回归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道光时人李彦章曾说道:“以余所知,浙东、闽南、广东、广西、江西及安徽,岁种再熟田居其大半,近闻两湖、四川在亦渐艺此。”这一现象

A. 说明复种耕作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B. 反映了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C. 体现了政府重农政策效果明显

D. 有利于缓和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后又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其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的全部收入的1/20。这说明西班牙

A. 充当了新航路探索的先锋

B. 物质激励使探险卓有成效

C. 通过航海积累了大量资本

D. 封建君主热衷于海外扩张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二十世纪初,很多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等。这种现象增多的时代背景是

A. 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 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表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说明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雇农

合计

占农村总户数/%

3.5

6.4

19.6

70.5

100

占农村总土地/%

45.8

18.5

17.3

18.4

100

 

 

A. 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

B. “民生主义”目标己经实现

C. 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迫在眉睫

 

九、null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一做法

A. 导致了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

B. 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

C.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十、单选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 威尔逊时期

B. 罗斯福时期

C. 杜鲁门时期

D. 肯尼迪时期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20世纪90年代,德国因为翻修柏林国会大厦启用外来劳动力,导致国内工人暴动;在西班牙南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居民深受传说中外来者“窃取”本国工作机会的困扰;欧洲高科技产业工人心酸地称自己被“班加罗尔(印度的高科技中心)化了”。上述材料反映了

A. 世界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平衡

B. 全球化时代国家间休戚相关

C. 经济全球化激化了国际矛盾

D.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十一、null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对于父子关系,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认为父慈子孝是一种道德;董仲舒则主张“父为阳,子为阴”,认为儿子绝对服从父亲是一种义务。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 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十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古希腊某位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 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 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卢梭说: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可见,卢梭主张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人非工具

D.社会契约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民国二年袁世凯组成“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启超担任司法总长。民国三年,袁世凯在当上大总统后仅三个月,就下令取消国会,改任梁启超为币制局总裁。十二月,梁辞去币制局总裁之职。后袁世凯又任命梁启超为政治顾问,梁启超都推辞未就。这说明梁启超

A. 由维新改良转向民主共和    B. 助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C. 坚持民主宪政的追求    D. 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 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 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 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十三、null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他的作品是“动荡时局的最明确的表达”、“迎合了无神时代的猎奇和逃避心态”,他的艺术是“孩子式的病态”的“无理的表现,免费的游戏”。下列绘画作品体现了上述说法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向日葵》

D. 《格尔尼卡》

 

十四、单选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C. 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D. 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五、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亚非国家对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危及世界和平的状况十分担忧。在万隆会议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理论基础,万隆会议也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起源。万隆会议的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上述三国加上印度尼西亚发起召开了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

——曲星《万隆会议的精神遗产》

材料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多边外交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中国在加强同联合国的关系的同时,与全球性国际组织如WTO和地区性组织,和会议如欧盟、东盟、APEC等加强了联系,对第三世界的一些组织如不结盟运动、非盟、阿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还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多边条约机制。中国多边外交的内容涉及政治、安全、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覃辉银《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多边外交与不结盟运动的相同点。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是一幅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简图,它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进程。

根据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

(要求:观点明确,对该简图表述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阳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对招徕舶船众多的商人,中央批准给予补官褒奖。于是,东南沿海泉州、广州等港口“风樯鳞集”。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同时对那些未经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科罪有差”,对私下“敢与蕃客贸易者”,则“重置其法”。

——摘编自郑世刚《宋代海外贸易政策初探》

材料二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禁滨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只允保留有限的朝贡贸易。明成祖继续“海禁”政策。永乐年间,为实施“礼治”外交,郑和七下西洋。此时,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海外贸易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尚未解除“私通蕃国”的禁令。海禁使得走私贸易兴盛。隆庆元年

明穆宗取消海禁。清初,基于沿海抗清活动,政府颁发“禁海令”和“迁海令”。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制定《防范外夷规条》,闭关政策正式形成。

——摘编自尚畅《从禁海到闭关锁国》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相比,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