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 仁者爱人、兼爱

B. 克己复礼、兼爱

D.克己复礼、非攻

C. 仁者爱人、非攻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 礼乐与法制并举    D. 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 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

A. 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 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 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 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  )

A. 良知即天理

B. 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

C. 格物以求理

D. 存天理,灭人欲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A.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挤孔子,別立褒贬”。下列属于该“某人”观点的是

A. “天下为主,君为客”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  )

A.工商皆本                         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                 D.减轻人民负担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梁启超曾自述道:“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在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前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明夷待访录》和《民约论》有何相同之处

A. 都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都主张实行法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 都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D. 都主张以民为本,实行君主立宪

 

三、null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联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综观这些希腊哲学家们的言论,我们可归纳出希腊哲学的共同特色是

A. 就个别的表象,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B. 以隐晦的神谕来解释各事物的原因

C. 通过研究表象,进而探索事物背后的真相

D. 针对不同事物和现象提出个别答案

 

四、单选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

A. 探究人的问题

B. 强调人的价值

C. 树立人的尊严

D. 注重人的道德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既伟大又阴暗的时期……许多有进取心的个人主义者对犯罪事件的频发、重现的社会问题等熟视无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靡一时。”这一评价(  )

A.注重了对历史史料的考据

B.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D.否定了人文主义思潮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马丁·路德认为:我们教会教导人,设立圣礼不单是要作为上帝恩赐我们旨意的标志和见证,为要激励并坚定领受圣礼之人的信心……因此,我们教会弃绝那些人说,圣礼的本身使人称义,而不说相信罪得赦免的信仍是为领受圣礼所必要。材料中马丁·路德的主张(    )

A.极大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B.提倡信仰绝对自由

C.主要针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D.得到了德国各阶层的支持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恩格斯认为某一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以下关于该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特征

C. 动摇了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D. 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历史上西方的许多思想家为人类丰富的人文精神宝库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在以下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中,由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的是

A.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B. 地主是贪婪的野兽, 永不知足的醉汉, 他们留给农民的只是无法抢走的空气

C. 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神圣权利,这项权利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D.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启蒙思想家康德说: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    )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B. 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C. 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专制统治

D. 启蒙思想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条件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A. 《离骚》

B. 《子虚赋》

C. 《论语》

D. 《诗经》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 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B. 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 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 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中国科学院任定成教授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种累积式的发展,即不抛弃旧理论,并将其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当中。下列史实符合任教授观点的是

A. 神创论与进化论

B. 相对论与量子论

C.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 经典力学与量子论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被誉为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主要是因为它

A.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 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C. 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

D. 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A. 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 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 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

D. 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 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 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 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 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某一史学家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对题干所述当时事件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胜过于,学习西方,要讲究策略

B.尽管不够全面和彻底,但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C.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当时事件评价不太高

D.折射出了当时事件学习西方认识上的偏差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道: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峙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材料体现的理念

A. 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

B. 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

C. 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

D. 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16年,陈独秀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意在(  )

A. 反对偶像崇拜,宣传科学法则

B. 普及宪政常识,倡导五四运动

C. 倡导文学革命,建设国民文学

D. 批判传统文化,培养民主意识

 

五、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世纪时人们都相信,有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拉伯雷《巨人传》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曾说过,“要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材料三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四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千年的精神黑暗”是指什么?材料二中“现实的黑暗”又是指什么?什么是“埋性的阳光?”

(2)以材料三中提出的“原则”为基础,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学说?其历史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可以看出卢梭主张建立的是何种政体?

(4)材料三和材料四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