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中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统测历史试卷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所谓“王道”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对“王道”理解正确的是

A. 孟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B. 孟子主张“为政以德”

C. 孟子的仁政理想最终指向“王道”

D. 以武力、刑法、权势统治天下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郑人游于乡校,批评执政,有然明者建议子产(郑子产,郑国卿)毀掉乡校。子产说:“何为?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毀之?”郑子产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重视民意和與论

C. 有意加强中央集权

D. 具有早期民权观念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材料主要反映了

A. 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

C. 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思想

D. 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A. 宗法家族的特色

B. 以儒入法的特色

C. 同态复仇的特色

D. 严刑峻法的特色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成书于南宋的《论学绳尺》包含了156篇科场范文,该书首卷《论诀》为名家的文章心得,心得之一便是“‘性’、‘理’、论易晦,宜明白”。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 科举制度逐步僵化

B. 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

C. 八股文体初具雏形

D. 科举推动理学的通俗化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A. 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B. 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 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 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顾炎武说:“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具有(    

A.勇于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B.批判理学虚伪的革新精神

C.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意识

D.揭露封建专制的无畏精神

 

三、null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四、单选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B. 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C. 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中国宋代绘画中常常追求“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就是适中与和谐,主张对象的折中与统一,要求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这反映出宋代绘画

A. 注重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B. 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C. 审美观与审美标准发生巨变

D. 注重抒发自己的主观情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 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 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 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D.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古希腊的先哲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则广泛采用同时代的数学成就进行树学反思。这反映了古代希腊

A. 数学研究和哲学思想相互推动    B. 数学成果有助于人文精神发展

C. 数学成果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    D. 先哲们开始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这说明他

A. 强调个体的感受和自由

B. 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秩序

C. 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

D. 主张人的品德高于一切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

A. 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

B. 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C. 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

D.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这反映了

A. 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组成部分

B. 文艺复兴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C. 此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的矛盾并未激化

D. 人文精神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然而在1456年古腾堡(Johann Gutenberg)在美茵兹(Mainz)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据此可知

A. 宗教改革后不再需要神职人员

B. 印刷圣经的出现导致宗教改革

C. 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

D. 美茵兹是德国宗教改革的中心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马克思·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但在新教那里,世俗生活中职业具有神圣的意义……是侍奉上帝的手段和荣誉……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导致资本的积累。作者旨在强调

A. 新教理论助推了资本主义发展

B. 新教废除禁欲主张任意享乐

C. 新教教义尊奉上帝的至高无上

D. 新教信仰必须借助特定仪式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冷冰冰的理性化规则,他们把其看成是法国的文化霸权。材料意在强调

A. 对启蒙运动的人文反思

B. 启蒙运动根植专制传统

C. 理性主义摒弃人文主义

D. 启蒙运动开展的排它性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8世纪没有跟着以往的哲学学说中的那种思维方式亦步亦趋;相反,它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已的理想”。这个“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指(  )

A. 哥白尼的日心说    B.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

C. 牛顿力学体系    D. 瓦特改良蒸汽机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加试题】“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与该文学作品创作风格相似的美术作品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色彩成为一种语言符号、一种灿烂的文辞,并以图像形式反映真实,其形象没有绝对的轮廓,物体之间相互由光线与空间连接,使人对之产生一种瞬时的感受。”从此类作品中我们可以体验到(  )

A. 浪漫主义的感性    B. 印象主义的光影

C. 现实主义的细节    D. 现代主义的夸张

 

五、null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爱迪生发明了每次只能一个人观看的“活动视镜”,并在美国注册了专利,但不愿多缴交费用以将专利权扩展到欧洲。卢米埃尔兄弟等人改进了此技术,可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电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这说明

A. 欧洲科学技术水平逐渐赶超美国    B. 美国的专利制度尚未完善

C. 对行业前景的判断影响技术发展    D. 专利保护促进了技术发展

 

六、单选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洋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A. 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 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

C.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 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日。十年后创作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刊行后更多地是受到日本人的关注,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从而名满海内。这反映了

A. 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落后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国人认同君主立宪制

D. 洋务运动的破产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吏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了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

A. 这是中体西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 清朝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 冯桂芬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 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胡适曾说:“我曾向我的(《新青年》)同事们建议,我们这个文化运动既然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它就应撇开政治,有意识地为新中国打下一个非政治的“文化”基础。”此建议

A. 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真谛

B. 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 试图将运动限定在思想层面

D. 旨在促成文学革命的开展

 

七、null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讲到:“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此论表明梁漱溟

A. 顽强抵制西方新思想的传播

B. 反击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C. 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新文化

D. 其思想与“中体西用”大致相当

 

八、单选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白话文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这主要是因为(  )

A. 政府的大力提倡    B. 思想启蒙的需要

C. 政治变革的推动    D. 白话文通俗易懂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A. 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B. 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D. 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A. 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C. 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 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C.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本质都是(  )

A. 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B.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C. 一贯坚持把阶级斗争放在首位    D.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水平伸开的布是平坦的,而当你在布上放一个铅球,布面就会弯曲了,这时再放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中央的铅球。同理,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弯曲的现象。材料所描述的理论

A. 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B. 推动欧洲启蒙运动进程

C.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

D. 准确预见海王星的存在

 

九、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欧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那时,中国的商品、书法、绘画争着买;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丝绸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王后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做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及莱布尼茨《中国近事》

材料二 法国的皮埃尔·索拉内特于1783年发表的《1774—1781年东印度和中国之行》说孔子思想也不过是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梦幻、格言警句和古老的童话与一点点哲理糅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某学者有如下论述:1789年以后中国的威望黯然失色,除去欧洲新的社会结构使中国思想在政治上变得无用这一事实之外,还找不到其他解释。其中之一是19世纪中国已不是18世纪的中国了……。最大的原因是欧洲文明的巨大进展,它现在开始是在远远超过中国的水平上运动着。                       

——摘编自《康乾盛世的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欧洲兴起“中国风”的原因并概括其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并谈谈你对此变化的认识。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在一条线上人们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

——摘自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阶段”或者“两条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中华法系“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其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

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最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利,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司法制度改革。

 

详细信息
39. 难度:困难

(题文)材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不久,包拯改任监察御史。他提出建议:“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阁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选编自《宋史•包拯传》译文

(1)根据材料,概括包拯在监察御史任内提出的建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流芳千古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