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广州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卷高三年级历史(三)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法国人引领了时代潮流,涌现出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杰出思想家。这场运动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文学革命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李剑鸣在《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中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A. 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

B. 赋予了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的权力

C. 构建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D. 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A. 量刑程序不统一

B. 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C. 习惯法影响深远

D. 崇尚秩序和平衡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除了l00年后中国借来并加以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那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 具有落后性局限性

B. 对基督教义进行了中国化诠释

C. 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D. 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 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 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D. 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中国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而西方启蒙思想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与中国的启蒙思想相比,西方启蒙思想所独有的特点是

①描绘了未来社会的蓝图

②批判了专制制度

③宣扬民主法制

④倡导民主共和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二、null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西人立国具有本

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

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

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

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

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

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 ①②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⑦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A. 2

B. 31

C. 73

D. 193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登州(今蓬莱)“东扼岛夷,北控辽左,南通吴会,西翼燕云”,唐代空前繁荣,呈现出“丝竹笙歌,商贾云集”的景象,经由高丽、渤海道至登州,登陆往长安的朝贡者络绎不绝。材料反映了登州在唐代成为北方航运中心的原因有

①军事重镇

②经济繁荣

③政治中心

④交通便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 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 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 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 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四、null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

A. 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 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C. 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 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成就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农政全书》

B.《四书章句集注》

C.《清明上河图》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六、null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

A. 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

B. 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

C.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

D. “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法国

A. 封建势力强大

B. 资本主义水平不高

C. 资产阶级妥协

D. 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巨大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A. 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 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C. 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

D. 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方针,美国提出了“和平演变”战略。这表明美苏

A. 全面“冷战”的局面正式形成

B. 双方用“冷战”代替了直接对抗

C. “冷战”的方式有了新的扩展

D. “和平”政策取代了“冷战”政策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图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后英国消费品价格变化的曲线。图中消费品价格升至最高点的主要原因是

A. 新大陆的发现与殖民掠夺

B. 传统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八、null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A. 独裁政治

B. 官僚政治

C. 分权政治

D. 贵族政治

 

九、单选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观察下列图片。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①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③《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④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蔡元培曾经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他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A. 都提倡吸收外来文明

B. 指导思想皆为理性主义

C. 内容都蕴含人文主义

D. 都主张古典文明的复兴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陆九渊

②塞内卡

③王守仁

④泰勒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十、null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以下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是西方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动力

B. “交通的极其便利”指火车、轮船、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

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全球扩展的本性

D. 资本主义通过商品倾销,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

 

十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孟德斯鸠曾断言,共和国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式国家,一旦国土面积扩大、统治疆域过广,要实施有效治理,国家形态必然从共和走向帝制……能够证明其“断言”存在缺陷的史实是

A. 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历史

B. 战国争雄到秦帝国的历史

C.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D. 美国建国及其发展

 

十二、null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数据是事实,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分析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的

②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帮助

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下列四幅历史示意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②③④①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①④③②

 

十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工厂制和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A. 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B.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 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 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比较下列两幅图,分析正确的是

A. 两次事件的发生都因中国共产党的“左”倾错误而导致

B. 两次事件的发生都因国外的反动势力干预而发生

C.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仍在继续

D.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阶级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十四、null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下图漫画《得意的日本人、沮丧的德国人》深刻反映了

A. 列强瓜分中国

B. 德日争夺山东

C. 中国门户开放

D. 大国强权政治

 

十五、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后陆续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四书》《五经》带回欧洲并译成拉丁文字,使欧洲人可以直接接触中国的哲学伦理思想。一些传教士所写的较高水平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在西方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我会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用同一种法律治理,用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任何导师,像孔夫子那样的先生,他们的威望和教诲很容易从这个帝国的某一角落传播到全国各地。没有人敢于抵制流行看法的洪流,后辈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对祖宗制定、世代相传、大家公认的成规提出异议

——【英】大卫·休谟《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

材料四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导致18世纪欧洲出现一股“中国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的出发点是什么?材料三休谟对中国文化持何种观点?与伏尔泰相比,休谟为什么持这种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中“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刺史的职责是“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六条问事”是:第一条,势家豪族土地数量和住宅规模超过制度规定,依仗财大势强欺凌贫穷弱势者。第二条,“二千石”不按皇帝命令办事,不遵守法律制度,背公向私,假借诏令以牟私利,损害百姓利益,掠夺民脂民膏,聚敛财富,为非作歹。第三条,“二千石”不认真查明疑难案情、草率定案,胡乱杀人、怒则乱罚。喜则乱赏,烦扰苛暴,残民以逞,为百姓所痛恨,弄得天怒人怨,山崩石裂,灾异妖言并出。第四条,“二千石”选人用人不公,嫉贤妒能,压制人才,任人唯亲,亲近信用顽劣奸诈之徒。第五条,“二千石”子弟仗势逞威摆阔,干预公务,染指司法,向主管人员请托。第六条,“二千石”不讲公德,不顾体统,低三下四地巴结豪强,贿赂公行,破坏政令。(汉代郡守、国相年俸二千石谷物,所以常称他们为“二千石”)。

——摘编自田九川《历史上的“刺史巡视制度”》

材料二据《世法录》记载,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御史雷励误把良民判为徒罪。明太祖查获其事,责之曰:“朝廷能使顽恶慑伏,良善得所者在法耳。少有偏重,民无所守。尔为御史,执法不平,何以激浊扬清,伸理冤枉?徒罪尚可改正,若死罪论决,可以再生乎?”并命法司论雷励之罪,以示警戒。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宣宗又特谕都察院:“朝廷设风宪(掌管监察的御史),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选授)风宪。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务要开具实行,移咨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其后有犯赃及不称职,举者同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刺史巡视监察的对象、内容。

(2)提炼材料二中明朝有关监察方面的主要信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