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曾发表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申报》创办于1872年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为了解事实真相,该报派人去台湾采访,发表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从1874年1月6日开始报道到1877年4月7日止,连续三年多报道轰动朝野的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材料中《申报》的作用

A.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       B.客观记录了近代史的发展进程

C.发挥了舆论导向推动事件进展       D.影响清政府对事件的有效处置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A. 爱国主义

B. 民主科学

C. 追求真理

D. 平等进步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A.改革开放还没有真正开始              B.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

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D.民众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右图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杨门女将》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905年天津《大公报》发表文章说: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即如那名山胜水、种景致、各种情形,种种事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电影实在是欧美各文明国学问美术进化的一种大表记。要说顶有意味,更是那讽劝讥诮的故事,叫人看了,能够刺激国人的神经,感到人的善念。文中作者认为

A.电影兼具娱乐、开阔视野和教育国人的作用

B.电影广泛地影响着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

C.电影作为新兴娱乐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欢迎

D.电影已成为大城市中重要的娱乐形式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庆一周年    B.国庆十周年    C.国庆二十周年    D.国庆三十周年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浙江卫视2013年度《中国好声音》节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其相关的人和观点成为瞩目的焦点。这说明

A.电视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B.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和不断进步

C.该节目满足了所有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

D.中国的爱情婚姻观又一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有人总结某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第四,信息成本低廉,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这种传媒是

A.报纸    B.电影    C.电视    D.互联网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98年,《时代》杂志预测: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杂志封面以黑体字告诉我们:吻别你的mall: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这说明互联网

A.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二、计算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自黄宗羲《学校》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秉承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原则,由胡适、傅斯年、蒋廷黻等知识分子担任要撰稿人,发表了系列时政评论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促进了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发展。

——自李佳《<大公报>兴起论文(19341937)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材料三 文革中的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当时公共舆论的表达形式。四大的目的,一开始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后来是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大字报的内容,大多是检举揭发,攻击谩骂,没有事实依据。1980年邓小平指出:应该让群众有充分的权力和机会,表达他们对领导的负责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但是大鸣大放这些做法显然不适宜达到这个目的。

——自《大鸣大放大字报是大民主吗?》

(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在国家政务中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其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四不原则体现的舆论精神。你认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们可能会围绕哪些主题展开评论请用史实加以说明。(至少列举两类主题)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文革时期四大这种舆论形式产生的根源。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引导公共舆论健康良性地发展。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王针对中学生上网问题作了详析的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他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

2.家里是中学生上网最主要的场所,网吧的主要客源是中学生;

3.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

4.网上交友已成为中学生乐于交往的形式,网友主要是同龄人;

5.多数中学生承认网上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

6.多数家长和教师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学生上网的影响。

(2)针对中学生上网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对策。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