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中山装、旗袍                    B.面包房、咖啡屋

C.西式别墅                        D.火车、汽车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有中国近代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从文明角度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B、近代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

C、近代中国西餐已经普遍盛行        D、近代中国饮食仍然受传统思想影响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A.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B.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C.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D.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下图是1922年《上海》一书中的弄堂大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上海居民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反映了近代社会的性质

C.中国传统民居、服饰消失殆尽

D.英语、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清末民初广东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这些女子称为自梳女。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风俗逐渐近代化    B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削弱

C.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    D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一现象客观反映出

A.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五金公司负责同志: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    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

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    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新华字典》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一部工具书,其中一次修订增加了如中国梦、正能量、基层民主、市场经济、城镇化社区、低保、3G手机、期货交易、超市等上百个新词。这些新增的信息本质上反映出

A.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

B.双百方针遭到重大破坏

C.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具体体现

D.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新气象

 

二、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海作为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商业都市,其艺术文化各领域的形成被打上了舶来的烙印,其建筑风格也不例外。在上海的建筑中,有的反映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机结合……上海住宅的多样性,正是海派建筑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既讲建筑质量,又注入了多种文化。除住宅外,上海外滩50多幢风格迥异的高层建筑群,就被人们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在这里,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原汇丰银行大楼,折衷主义的沿江海关大楼,文艺复兴形式的和平饭店南楼,注重装饰艺术的和平饭店北楼和带有中国传统符号的现代建筑——中国银行大楼等等。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既可以找到几乎是十分纯正的历史形式,但又同历史上的建筑一样,又不完全纯正,表现出明显的叠合、拼贴和生成的建筑风格。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几乎都可以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找到。从古埃及的建筑、古希腊、罗马的建筑柱式、拜占廷式、罗马风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的风格,中国古典的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在地域范围遍及英国式、德国式、法国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美国式、印度式、日本式、俄国式、北欧式以及伊斯兰建筑的风格,有的从整体上,也有的只是在建筑装饰上体现了这种地域性风格。

——摘编自冯风《近代上海变迁研究》

材料二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在研究历史问题是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摘编自《史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请利用材料二的理论范式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上海建筑风格特点的认识。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择偶标准

1948—1966年

1967—1976年

1977—1986年

1987—1996年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5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职业

17.8

25.8

28.2

40.7

籍贯

4.2

4.9

6.7

4.1

 

 

表格内容反映了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多种变化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