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行省制度                     D设通判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古代“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沿袭

C.分封制的巩固            D.中央集权的加强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和县行政建制沿革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
 

和县行政建制沿革
 

周朝
 

春秋属吴国管辖
 

秦朝
 

置历阳县,九江郡所辖
 

汉朝
 

属淮南国
 

唐朝
 

名为和州,属淮南道
 

宋朝
 

属淮南西路,后属庐州路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

B. 九江郡郡守由吏部直接任命

C. 汉朝分封的王国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宋朝时和县行政长官一般为文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时指出,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A.权力重心在宦官       B.已确立了行省制

C.皇权逐步加强         D.三省制已具雏形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A.中书门下和三司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通判和枢密院                           D.枢密院和三司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汉武帝设立了通判监督地方官

B. 唐朝三省仅尚书省长官是宰相

C. 宋代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D. 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行中书省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出身名门,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18岁时袭封为康乐公,又历任瑯琊王司马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北府兵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这主要是因为他的

A.才能              B.门第

C.品德               D.功绩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某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面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示意图。此图反映的行政区划出现于

A.周朝初期

B.春秋战国之际

C.汉朝初期

D.唐安史之乱后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皇权

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推恩令               D.察举制度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阅读下表从秦朝九卿到唐朝六部职能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进

B.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分离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士转变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 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限制、监督了皇权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面有关下图反映的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制度创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B.该制度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

C.该制度下相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D.该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这说明

A.唐朝开元后监察重证据和推理

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特征

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

D.唐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重文轻武                              B.知人善任

C.宋朝官员均为文人                      D.分化事权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下的机构时指出,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该政治制度应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皇帝制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如果被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便于对权力进行约束                   

D.君主有效地控制了臣属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某古代史书记载:甲戍,命浙江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该史书应是

A.《汉书》               B.《史记》    

C.《宋史》             D.《元史》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致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A. 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

B. 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C.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

D. 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

 

二、简答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三、计算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上述材料中的图片和所学知识,指出每幅图反映的主要朝代和制度。

(2)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两图中的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分别指出两图中的制度解决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两对基本矛盾。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神童诗》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制度的影响。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和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二  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郡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