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 废除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 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 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 各部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胡惟庸(明初的丞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地方政府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的剧名明显犯了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请你推断历史学家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称宰相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并无确切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材料所述制度确立于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某历史著作中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一人咨询较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或机构是

A.元代行省制            B.唐代三省六部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军机处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明朝

A.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B.政治体制初露民主迹象

C.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D.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评价内阁制度是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由此可知(    )

A. 内阁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内阁成员可参与中央决策

C. 黄宗羲肯定内阁制度    D. 内阁制度强化了专制皇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内阁阁臣可以充任宰相

B.内阁阁臣不能参预军国大事

C.内阁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D.内阁旨在制约皇帝权力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参与机务。从中可以看出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面临统治危机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廷寄,或传谕,均为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给有关官员的寄信谕旨。因其寄自内廷(不经由内阁),故称廷寄。廷寄的出现主要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皇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完善中央机构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在1376年和1377年开始增长而且已经把他的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并且开始驱逐他认为不太会支持他的人。这促使浙江人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两个盟友他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帝权力。材料意在说明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在于

A.君相权力矛盾与派系斗争

B.宰相与军机处的矛盾激化

C.明朝初社会矛盾的激化

D.地方与中央矛盾的激化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易中天指出: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维护丞相地位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科举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中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明史》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官制简化

C.君主专制强化

D.行政效率提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对下表中清朝军机处职能(部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大臣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2.接折
 

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3.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 参与议政

B. 监察百官

C. 参与决策

D. 遵旨承办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同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的重臣明珠、索额图曾被称为明相索相,其实际职务应为

A.丞相                 B.宰相     

C.内阁大学士              D.军机大臣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图示中的空白处应该是

A.外朝

B.军机处

C.六部

D.枢密院

 

二、简答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山东布政使储蜒、张海,按察使刘本等坐纵盗诛。

——摘自《明史》

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凡牧民之官失于抚字,非法行事,激变良民,因而聚众反叛,失陷城池者,斩。

——摘自《明律·兵律》

材料二  朱元璋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摘自《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初吏治的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这样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朱元璋的思想并分析其吏治措施的积极作用。

 

三、计算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他们的不同做法。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两个时期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其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唐朝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乱。

——《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为吸取元朝灭亡教训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明、清三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体系。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 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据材料一分析“寡人”指的是谁?涉及他创建的哪些重要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推行的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3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试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矛盾。由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