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3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一部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这部作品最有可能是

A.《老子》         B.《孟子》

C.《诗经》         D.《离骚》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端午节用于纪念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屈原       D.陆游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原为文学的代名词,是指古代中国文学中的

A.唐诗和宋词                         B.《诗经》和楚辞

C.楚辞和汉赋                         D.《诗经》和元曲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的乡土本色。”以下作品中,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史记》                   B、《汉书》

C、《上林赋》                 D、《离骚》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谓星光万丈,著名诗人比比皆是,其中被称作“诗圣”的是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她”是

A.北方民歌         B.汉赋           C.宋词            D.明清小说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三年。”描写上述情景的文学体裁,最盛行的时期是

A.魏晋        B.唐

C.宋          D.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汉赋          B.唐诗

C.楚辞          D.元杂剧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某书友到旧书市场去“淘宝”,见到一本章回小说,封面已经没有了。小说通过爱情的纠葛变化,家族的盛衰兴亡,反应了社会人际关系,展现了时代风尚面貌。这本小说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有学者对明清四大长篇小说进行排序,排在第一的是《红楼梦》,排在第二的本质上是一个寓言,那些妖魔鬼怪,全是象征性的存在。“排在第二”的著作是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聊斋志异》   D.《水浒传》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是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读完一本短篇小说集后的感叹。这本小说集最有可能是

A.《聊斋志异》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水浒传》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经历了由唐诗到宋词,由元曲到明清小说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是

A.贵族化              B.文人化

C.通俗化、庶民化      D.政治化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这说明《诗经》

A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B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D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现象,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A. 《离骚》

B. 《子虚赋》

C. 《论语》

D. 《诗经》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经”式的,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A. 《二京赋》    B. 《将进酒》    C. 《雨霖铃》    D. 《窦娥冤》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经济史学者把一些古代诗集作为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要籍,所写诗歌真切地反映了唐朝劳动人民生存状态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李清照              D屈原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名句,下列词作中风格与之迥异的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宋诗的这一特色(    )

A. 反映了宋加强专制集权统治

B. 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

C. 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

D. 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中国诗词学会史文山说它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是融大俗大雅于一体的绝唱,具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学民间文学。下列作品属于这一文学体裁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A. 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 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C. 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 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中国古代文学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作品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怀。阅读下面精美文句,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②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这是一部以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而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的作品。该作品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

A. 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B. 专制皇权逐渐加强

C. 选官制度明显变化    D. 民族融合已经加深

 

二、计算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材料二    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榭中传唱。

材料三    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的其他著名词人。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词的两大派别。分析两派别的区别。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材料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材料四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个材料文学体裁。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文学体裁繁荣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文体的四位代表作家。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歌颂精神。并简析这种精神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关系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代文学发展中得到的认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楚辞、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曰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冯梦龙《山歌》

材料二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弗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阤,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附,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材料三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若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1)材料一中《郑》《卫》是中国哪一部儒家典籍的内容?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何影响?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汉赋的特征。分析导致这一特征出现的最主要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中唐诗成就突出并被誉为诗史的诗人是谁?宋词和元曲成为一代文学共同的经济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三指出后世儒硕鄙弃元曲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社会现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材料二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朱元璋登基伊始,也遣使于周边各国,要求朝贡,给予册封,并颁赐《大统历》,以重整东亚世界的时空秩序。《明实录》中,差不多每年都记载了颁赐《大统历》于各国之事。

朝鲜半岛上自古即用中国历法。新罗自674年起采用唐新历,宪德王时采用唐《宣明历》,一直用到高丽忠宣王时。朝鲜王朝历奉明、清正朔,先后用明《大统历》、清《时宪历》。

日本从7世纪至17世纪末的千余年间,先后采用了中国的《元嘉历》《仪凤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尤其是《宣明历》,一用就是八百余年。

越南历史上虽然常用自己所造的历法,如陈朝的《协纪历》、胡朝的《顺天历》、黎朝的《万全历》、阮朝的《协纪历》等,其实它们都源自中国历法,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有时连自己可以编撰的历本,也要每年等待中国的颁赐。这样就省了自己编撰、印制的麻烦,同时也表示一种外交上的臣服姿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选自《新民晚报》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清小说产生、发展的新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