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醴陵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

A.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 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 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 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材料中“”处应该填入的是

A御史大夫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参知政事

 

二、null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管理方式

分封制延续到汉朝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A. A

B. B

C. C

D. D

 

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有人认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下列关于科举制的作用叙述,符合其观点的是

A.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B.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C.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D. 促进诗歌繁荣发展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权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A. 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

B. 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 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

D. 大学士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

A. 枢密院

B. 中书省

C. 内阁

D. 军机处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勇(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 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B. 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 中国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D. 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四、null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 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 固守传统的天下观,愚昧落后

C. 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 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五、单选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这段材料反映了(    )

A. 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 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 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 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

A. 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 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 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 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马关条约》开商埠

B. 《辛丑条约》拆炮台

C. 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

D.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六、null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关于这三个历史事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领导阶级相同

B. 革命任务相同

C. 指导思想相同

D. 革命对象相同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作出了妥协,这一妥协的显著成果是

A. 加速清朝统治覆灭

B. 加快中国独立步伐

C. 巩固民主共和政体

D. 推进近代化进程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上说:“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机枢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 继续进行革命    B. 加强政治统一

C. 各省放弃独立    D. 实行民族自治

 

八、null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指的是

A. 遵义会议

B. 八七会议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九、单选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情况(见下表),中共中央决定

A. 签署双十协定

B. 进行战略反攻

C. 进行战略决战

D. 发起渡江战役

 

十、null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公元前4世纪,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材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

A. 全民参与

B. 轮番而治

C. 直接民主

D. 公开透明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有人缔结抵押自身或转让物件的契约,而有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秤人在场,那么当时所作的诺言不得违反”。《民法大全》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两则材料都体现了罗马法

A. 保护私有财产

B. 维护奴隶制度

C. 强调契约至上

D. 重视呈现证据

 

十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无论是为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为此,罗马当局

A. 完善习惯法    B. 发展万民法

C. 颁布成文法    D. 固守公民法

 

十二、null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程汉大在《英国政治制度史》中指出:“在1696年以前,威廉曾5次行使否决权,但被他否决的5个法案经议会复议和第二次通过后,最后都成为正式法律。此后威廉再未行使否决权。安妮女王当政12年,只使用一次否决权,即1708年否决苏格兰民兵法案。”上述现象表明

A. 国王完全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 议会权力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C.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D.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

 

十三、单选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近代以来法国共产生了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近70年一直未改变,这反映了

A. 启蒙运动使法国思想极其活跃

B. 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力量多元

C. 法兰西共和之路历程非常艰难

D. 外国干涉频繁打断民主化进程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造成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相对灵活的重要原因是

A. 联邦体制    B. 三权分立原则    C. 邦联体制    D. 民主共和政体

 

十四、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体现了中华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1986年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克盉(hé),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铭文44字铭文解释:

王说:“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來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滿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克到达燕地,

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了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1)依据材料一,从史料的角度说说“克盉”的价值。

材料二(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王绾、李斯对秦朝的地方管理分别提出什么主张?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具有怎样的意义?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发展演变的规律。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中国人民奋起反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一幅关于俾斯麦的讽刺漫画,请概括漫画的主题,并结合德国近代相关史实加以评论。(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