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实验班)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B.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C.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

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 吸收糅合诸子学说

C. 科举制度开始创立

D.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围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

A. 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B. 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

C. 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

D. 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 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

B. 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 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 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缪作《钱氏家训》,提出“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治家思想。《钱氏家训》的上述内容

A.受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B.体现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C.彰显学优则仕的理想追求

D.蕴含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该主张

A. 阐述格物致知的理念

B. 表明重建儒学信仰的完成

C. 奠定理学形成的基础

D. 成为明朝官方正统哲学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 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B. 士农工商四民观念根深蒂固

C.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D. 理学形成发展和完善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周代设有王室和诸侯的贵族学府——痒、序,也设有供大夫以下官员及一般庶民学习的地方学校——乡校。各级学校的课程是礼、乐、射、御、书、数,是为“六艺”,任务是“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班固《白虎通》谓,“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据此可知,周代教育

A. 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B. 旨在培养官府需要的实用人才

C.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D. 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习近平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遴选的想法。下列主张与习近平的想法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治大国如烹小鲜”

C.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史载,清乾隆皇帝推崇两汉经学,多次在经筵讲学(大臣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的活动)中对程朱理学提出质疑;在刊印儒学经典时,更重视《五经》而冷落宋儒推崇的《四书》。这反映出乾隆时期

A. 皇帝推动儒学复兴

B.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C. 君主意图控制思想

D. 思想领域渐趋保守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B.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C.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A.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 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C. 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

D. 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元朝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自昭君出塞,其笔下的汉室奸佞当权、外族凭陵,官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汉元帝本来宠爱昭君,却因异族索要而只能恨恨地唱:“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材料反映出

A. 元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

B. 士人仕途无望借古讽今

C. 理学空谈误国的惨痛教训

D. 汉族文人家国衰败之痛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表是根据《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整理的相关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时间

科技发明件数

中国

 

世界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1﹣400年

45

28

62%

17

38%

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①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②文艺复兴运动是促进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的重要因素

③受西方科技冲击,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最终被西方超越

④中央集权制度和小农经济环境不利于古代科技的发展。

A. ①③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③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由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被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后引起中国儒生和钦天监旧官员的不满,导致理学与西学之争,《时宪历》遭到废除,传教士也受到打击。材料反映了

A.文化冲突阻碍社会进步

B.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C.程朱理学思想日益僵化

D.中国的传统历法更加精确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自十九世纪以来,以科学之理研究光与色,其于物象体验入微。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认为

A. 文人画和西洋画都以形似为重

B. 文人画和立体派都缺乏科学依据

C. 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D. 文人画和立体派都注重蕴含精神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

A. 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 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 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 “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西晋文学家傅咸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样描述,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对这一发明理解正确的是

A. 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

B. 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C. 是欧洲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D. 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军事武器的进步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造成许多惨剧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 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B. 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C.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D. 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这场运动是为挽救民主共和制度而开展的启蒙,是为告别中世纪而进行的思想革命……任何国家要走出中世纪都必须经历这一场思想革命,重演西方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这场运动”

A.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曾大声疾呼:“我们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视传九教。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以下与鲁迅先生上述议论最为相近的是

A. 中国当时的首要问题是温饱问题

B. 近代中国的笫一要务是谋求独立

C. 批判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

D. 主张全面学习和接受近代西方文化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 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C. 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 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某学者发现,江南制造局翻译了一批蒸汽机专著,有相当的群体阅读过这批书籍。在19世纪晚期,这批书籍被分别收录入西学丛书,并流传到日本。这表明该批译著

A. 有利于培养各种洋务人才

B. 开启学习西方器物的历程

C. 东传日本发挥了更大作用

D. 有利于促进东亚的近代化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A. 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 “中体西用”可以为西学的传入创造条件

C. “中体西用”消除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歧

D. 国人已经普遍地接受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中提到:近代流行过“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论调,他们借助《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提法,指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形而上的是核心,形而下的是辅助。持这种论调者的意图是

A. 坚决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B.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C. 倡导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

D.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奕訢驳斥顽固派反对增设天文算学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学如此,其余亦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借以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

B.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 西学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D. 有力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 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 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陈独秀在1917年说:“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成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千干净净,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A. 提倡民主和科学

B. 巩固共和政体

C. 反对封建文化

D.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除障碍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 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

C. 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D. 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

A. 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 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 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1993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1992》一文中指出:“1989年北京风波后,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1992年烟消云散了。”“怀疑烟消云散”是因为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 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1938年10月,毛泽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

A. 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B. 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

C. 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D. 多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俄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实施“新政”,90年代邓小平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D.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 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 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D. 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1978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重量向重质转化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国家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详细信息
42. 难度:简单

毛泽东在一片文章中首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著名论断。文章指出本本主义的危害,即“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这篇文章

A. 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典型作品

B. 标志着毛泽东的思想已经成熟

C. 体现了毛泽东对农民阶级的认识

D. 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继续发展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建设方针应出自于

A. 《新民主主义论》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C. 《论十大关系》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详细信息
44. 难度:简单

如何在经济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度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和邓小平共同探讨的问题。他俩的视线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市场两个字上。下列关于两者对“市场”看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市场等是资本主义因素

B.邓小平认为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与社会制度无关

C.列宁认为经济计划处于中心地位,市场只是辅助手段、处于从属地位

D.邓小平始终肯定经济运行中市场经济的优先地位

 

详细信息
45. 难度:中等

“我们就是要好好向世界先进经验学习,不然总是跟在人家后面爬行。你们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长期把自己锁在本乡本土,不与外界交往,闭关自守,只能把我们国家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由此可知,邓小平认为(      

A.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总体上是正确的

B.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历史优越性,应该承认现实

C.中国只有走向市场经济,否则无法实现现代化

D.中国必须坚定走对外开放战略,大胆取长补短

 

详细信息
46. 难度:中等

《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详细信息
47. 难度:中等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毛泽东主张中国最终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D. 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详细信息
48. 难度:中等

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前进,下列成果不属于中共从十

二大到十五大取得的是(  )

A. 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B.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C.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49. 难度:中等

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两次会议

①都是在“左”倾错误导致革命和建设失利的情况下召开的

②都纠正了“左”倾错误,实现了转折

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④都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50. 难度:中等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记载了邓小平在1979年11月的一次谈话,他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邓小平理论决定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B. 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取消了计划手段

C. 1979年起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成熟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51. 难度:困难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请回答: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2)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详细信息
5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它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造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利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据材料,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