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2018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

A. 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

B. 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

C. 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

D. 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

A. 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B. 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

C. 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D. 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A. 旨在削弱国王势力    B. 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

A. 避免了决策失误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平衡了中央权力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下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

记述

出处

“不但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并且铲除四千余年君主专制的痕迹”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书

“因为他们的势力颇盛,清国不能平定,就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意思,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

日伪政权教科书

“虽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但封建势力并未铲除”

中共根据地教科书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B.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力量强大

C. 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    D. 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的统治结束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涌现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军”、“军民自卫义勇军”、“民众自卫团”等各种武装。这表明

A. 政府需要联合各种抗日力量    B. 抗日救国组织得到广泛支持

C. 东北民众自发抵制日寇侵略    D. 东北民众贯彻全面抗战路线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A. 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

B. 确保了官员皇递奏折的权利

C. 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 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前指示:“对这次会议持积极态度,力争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促进国际形势的缓和……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同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这次国际会议

A. 是对“一边倒”战略的阐释与体现

B. 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定型

C. 使新中国国际大国地位得以体现

D. 反帝反殖团结合作的亚非精神形成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晚清大学士徐桐撰联:“创千古未有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此精诚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他评价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B. 力图打破两级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C. 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D. 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

A. 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长期不断努力

B. 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

C.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

D. 国共两党对现时期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的变迁反映出

A. 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 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D. 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做法有利于

A. 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B. 壮大中国共产党

C. 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D. 改组中国国民党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 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D. 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占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 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    B. 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

C. 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D. 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B. 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C. 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 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C.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B. 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C.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 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C.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D. 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 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 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C. 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 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30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C.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2009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报,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 促进国共联合抗战

B. 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C. 和平建国问题

D. 与各民主党派合作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这一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此制度是指

A.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 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    D. 内阁制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中书令、侍中‘佐天子而统大政”佐天子而执大政’,‘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凡军国之务,(侍中)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唐代三省长官决策采取集体形式议事

B. 门下侍中与中书令共同参与决策

C. 唐代的集体决策完全排斥了君主意见

D. 尚书省的长官从未参加决策过程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 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B. 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 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详细信息
30. 难度:困难

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废中书省,置“四辅官”。《通纪》载:“九月丙午,置四辅官,以耆儒王本、杜佑、袭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位列都督之次。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月分三旬,人各司之。”这表明

A. 朱元璋重视基层制度建设    B. 机构改革为加强皇权服务

C. “四辅官”是重要决策机关    D. 洪武年间官僚机构臃肿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统计表

 

河南

河北

陕西

山东

山西

甘肃

江苏

湖北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西汉

11

4

7

12

1

1

7

 

 

 

 

 

63

49

67

21

44

27

20

10

 

 

 

 

两宋

20

8

2

8

4

 

8

2

19

8

15

14

7

9

2

8

4

 

15

7

19

6

10

12

 

材料二   历代全国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数目统计表

 

宰相籍贯分布中心地点及数目(后者用括号表示)

西汉

咸阳(4)、沛县(7)

唐朝

长安(28)、咸阳(7)、西安(10)(今浙江衢州)、秦安(12)、陇西(6)、闻喜(8)、苏州(6)、安平(7)、洛阳(12)、荥阳(6)

两宋

开封(7)、杞县(3)、安次(3)、寿县(4)、衢县(3)

晋江(6)、余姚(3)、湖州(3)

 

注:材料一、二表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陈国生《论我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不断用近臣外派来掌控国家,一旦权重,即被替代闲置。)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论证材料三中关于中国宰相制度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活动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