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2017-2018学年度上期高三历史9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的义务。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地方特产、珍鸟奇兽。材料说明西周

A. 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

B. 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

C. 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

D. 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西周时期,农官对劳动者进行严密监管;春秋战国时期,农官对劳动者的监管放松。这表明

A. 统治者对农业重视程度下降

B. 农官的职能发生实质性变化

C.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D. 农业管理制度出现了倒退现象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 汉朝的“中朝”

C. 隋唐的三省六部

D. 宋朝的枢密院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中撰写秦汉至明清的经济时出现模式化体例,分别依次叙述了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土地赋役与租佃制度和商品货币经济的状况。这是因为中国古代

A. 严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 农业经济的稳定性较好

D. 农业经济发展领先世界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材料反映出当时

A. 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容易出任高官

B. 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

C. 选拔人才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

D. 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

A. 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 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C. 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 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设立“四百人会议”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坎努利斯提议平民有权当选执政官,因贵族的执意抵制,改设贵族、平民均可当选的军政官,行使执政官职权。贵族随即提出增设检察官,只从贵族中推选。该历史现象说明了

A. 罗马对外征服过程中的矛盾突出

B. 罗马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C. 万民法的出现是历史选择的产物

D. 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尖锐复杂性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世纪初,美国建立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时,国会根本没有考虑单独给最高法院盖办公楼,仅在国会大厦的一楼给它留了一个房间。这反应出当时美国

A司法部门权力比较软弱

B.司法权从属于立法权

C.联邦宪法没有得到落实

D.不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虽然宰相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A. 近代德国政体专制是实,立宪为虚

B. 帝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C. 议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D. 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主要是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材料反映出他

A. 奉行重商主义

B. 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C.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

D. 倾向于采用自由市场制度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时

A洋钱流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鸦片走私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D.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领事裁判权

C. 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清朝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 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 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海关的报关制度,几乎全靠商人的良心来申报进口货物的确实数量,关税一律按照商人呈报的数量,而不是根据海关查验数量来征收。该报关制度

A. 制约了中国的进出口货物

B. 促进了中国海关近代化

C. 冲击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1902年11月,上海南洋公学的学生们为反抗校方的专制统治而集体退学。受其影响,东南许多地区的退学、罢课、集会等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被社会上称为“学界风潮”。这种现象表明

A. 清末“预备立宪”丧失民心

B. 民主共和成为主流社会思潮

C. 新型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崛起

D. 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受到动摇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 制定党的最高纲领

B.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D.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某一时期的《广州民国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近有所谓新青年者,好规人过失,不满于民国纪元前之革命运动。徒震惊与俄国革命,认为创举,仅以成败论英雄,完全不把国人崇敬之先烈放在眼内。材料反映的是

A. 立宪派对革命派的批评

B. 儒家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C. 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批评

D. 中国对苏联式革命的赞同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30年,中共曾规定“没收王公寺庙的牲畜归牧民分配”。几年后,这一规定被调整为“已经没收分配者,其地权即为分得土地人所有;未经没收分配者,其地权仍属于原业主所有”。这一变化

A. 是对错误宗教政策的否定

B. 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化的产物

C. 是新形势下对旧势力的妥协

D. 是宗教禁锢向宗教自由政策的转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史迪威,(时任驻华美军总司令)向马歇尔(时任陆军参谋长)建议说:“我们援华的目的是支持中国抗日,那么凡是中国境内的抗日武装,都有权利得到我们的援助。我只想将我们对华援助的物资,拿出一小部分给中国共产党,支持他们抗日。”马歇尔答道:“你说服我并不难,因为你和我都是军人。但是,你要用这些话去说服总统,那就不行了,因为政治家思考的方法与我们不同。”这段对话反映出

A. 美国援华的根本目的是支持中国抗击日本侵略

B. 在援华物资分配上美国军方与美国政界存在根本分歧

C. 美国在二战时期的国家利益及战后的战略意图

D. 美国政界没有正确认识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73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议今后3~5年内从西方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后来利用这些设备,我国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这表明

A. 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B. 毛泽东执政时对外开放政策已启动

C. 中国已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西方国家已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53—198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统计表。1963—1965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的共同原因是

A. “左”倾错误的纠正

B. 农村生产关系得到调整

C. 经济体制的变革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新政

A. 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 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C. 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 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说:“深入到这些政治上不成熟缺乏经验的群众中去,争取他们的支持,作为其代言人。如果发生这种情形,共产党就可能发生奇怪的结果……苏俄或许会一夕之间变天,由最强大的国家沦为国际社会中最弱最悲惨的国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基辛格道出了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这是美苏关系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

C.这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D.这导致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那么“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可全述和社会为的复杂,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可以归结为“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贤(依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能(统治才能出众的人)、功(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贵(上层贵族官僚)、勤(为国家服务勤劳有重大贡献的人)、宾。这八种人犯罪,不按法定的程序和刑罚审判,司法机关不得自行处理,要采取“请议”的特殊诉讼程序,即先交大臣会“议”,议其罪行,然后再奏请皇帝进行最终的裁决。这八种人经“请议”特别程序后,往往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并比较重视勘验现场,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种对口供的重视就必然导致了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商周时地方司法权由诸侯掌握,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

——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门司职审判的大理院,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如果说这一改革还只是对传统体制稍加变动的话,那么在地方各级,从袁世凯在天津府地方试办新式审判厅开始,到京师地方、东三省及江苏等地试办各级审判厅,以及后来各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等各级新式审判机构的设立,无疑是对传统体制的重大突破。从其人员任用上看,传统体制中,各级行政官即是审判官,审判所需的法学专门知识主要是靠其司法审判的辅佐人员,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既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后,才能正式成为其一员。袁世凯在天津试办新式审判厅时,“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甚至开厅以后,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亦有不先赴该国领事投禀而径赴该厅起诉者”。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除了一些商业集团对于降低关税的通常压力,以及先是推动着拿破仑三世后来又推动着普鲁士政府寻求通过签署条约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政治考虑以外,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英国人一直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这是一种岛国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它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假如照顾了英帝国,便难于兼顾欧洲。二战后西欧的主要潮流是一体化,但英国对此持消极态度,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以致后来再想加入欧共体,就不得不多次去申请。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而欧共体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特殊的英美关系也要求英国重视欧洲,美国的外交重点是抑制苏联,美国希望英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欧洲起引导作用。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各国间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世界”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变化,并指出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影响。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危机与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