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巢湖市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9月)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研究这类文献可以佐证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度

B. 宗法制度

C. 分封制度

D. 郡县制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 挟天子以令诸侯

B. 极力维护宗法制

C. 主张废除分封制

D. 推崇法家思想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宗法制

D. 宗法制和郡县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 秦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力图表达的是

A. 大臣地位不断削弱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

D. 官员管理日益规范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 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B. 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 工匠水平的高超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和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 宦官专权

B. 内阁的作用

C. 六部掌握实权

D. 军机处的设置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2013年我国新一届领导人换届后,“大部制”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以下历史现象与这一总趋势联系不大的是

A. 三公九卿制明确了职权部门权力分工

B. 三省六部制制约分散了相权

C. “二府三司”制权力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D. 行省制度创立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C. 突出个人功业

D. 标榜君权神授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 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它具体反映的早期政治制度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君主专制

D. 宗法制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中“海内皆臣”一句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 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 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构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分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认识正确的是

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王亚男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纵观中国官僚制度……每经一个朝代,表面好像是多一次重复,多一次‘再生产’,但仔细观察起来,其内容是代有变更。”下列制度符合既是“重复”,又是“再生产”的特点的是

A. 郡县制度

B. 郡国并行制

C. 刺史制度

D. 行省制度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 以广建封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 以分封的办法抚慰了异姓功臣

C. 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D. 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削弱地方王国实力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材料一(秦朝)“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清代学者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1)结合示意图,说明秦朝是如何做到“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

(2)与以前的朝代相比较,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主要有哪些?

(3)自秦至清,中央机构设置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明朝在各省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在职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则管卫所军政。这三个部门的设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图中A处所示的地区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并评价这种制度。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