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巢湖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且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经过各种议论后,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在英国已经广泛普及了。下列对材料涉及的中国官吏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前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B. 鸦片战争时期仍“极为优越”

C. 明清时期继续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D. 有利于提高统治集团的效率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君主集权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分割宰相权力

D. 利于集思广益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盟约中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A. 积极拥戴周天子

B. 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C. 互相协作促进统一

D. 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B.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枢密副使

B. 兵部员外郎

C. 知府.

D. 转运使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有所调整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2013年我国新一届领导人换届后,“大部制”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以下历史现象与这一总趋势联系不大的是

A. 三公九卿明确了职权部门权力分工

B. 三省六部制制约分散了相权

C. 行省制度创立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二府三司”权力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如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

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 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D.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 九品官人法有弊端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详细信息
11. 难度:压轴

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 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 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缩小

C. 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D. 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特别反感,认为孟子有些话“非臣子所言”“使此老在今,宁得免乎?”这主要是针对孟子所主张的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仁政学说

C. 性善论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甲骨文合集》记载: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这反映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神权高于王权

B. 国王没有实现集权

C. 宗法制成为主导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②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

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这一现象说明

A. 进士入仕比门荫入仕地位更高

B. 当时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

C. 士族地位仍比较稳固

D. 科举出身方有资格修国史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这里评述的是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下列史料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

A. “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B.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明置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据此可知,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

A. 有利于整顿吏治

B. 实现了司法独立

C. 加强了地方权力

D. 实现了权力制衡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

B. 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C. 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 分封同姓诸侯国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上述制度的优势不包括

A. 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B. 避免决策失误及吏治腐败

C. 有利一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利于发展封建小农经济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_____,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空格处应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司隶校尉

D. 枢密院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 丞相掌握大权

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法令出一

C. “别黑白而定一尊

D.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接下来的公元前4世纪首先是一个政治上衰落的时代……(雅典)所有类型的人都可以跻身高层,政府办事机构的设置就是为了供人挑选,就像是一个市场上的货摊一样。这一局面体现了

A. 城邦制度优越

B. 财产等级分明

C. 地域选区合理

D. 民主政治泛滥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而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是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 罗马法的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B. 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

C. 罗马法导致了自由市场的形成

D. 罗马法维护了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2013、2014年分别是蛇年、马年,传统历法中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生肖”形象,与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形成关联最密切的是

A. 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入

B. 中国大河农耕文明的发展

C. 古代城市商品货币关系繁荣

D.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罗马颁布《阿奎利亚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这一规定

A. 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B. 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

D. 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

A. 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

B.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

D. 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C.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D.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古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古罗马法

A. 保护公民权益

B. 体现权力制衡

C. 主张法律至上

D. 追求司法公正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这主要说明了古希腊

A. 直接民主的弊端

B. 精英文化的缺失

C. 人民主权的危害

D. 城邦制度的衰落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罗马帝国时期,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外,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材料中所述的罗马法是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 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D. 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法律之通过须经两院允许,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参议员由各州立法会议选出,每州2名。这一制度安排

A. 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 体现了对民众狂热情绪的防范

C. 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

D. 有利于提高国会的办事效率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濂《元史》等

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及其权力行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