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压轴

下图是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年。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

A. 纺织技术的起源

B. 制瓷技艺的高超

C. 原始农业的滥觞

D. 商品交易的活跃

 

详细信息
2. 难度:压轴

西周宗法制规定,在同祖父的大家庭里,富者有赈济贫者的义务,贫者有得到赈济的权利,即所谓“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其主要目的是

A. 实现宗族内部平等

B. 防止宗族溃散解体

C. 建立产品公有制度

D. 消除贫富悬殊现象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在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贾倍蓰”,相差一倍至五倍.“其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这主要反映了

A. 大众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

B. 商人从业风险空前升高

C. 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的繁荣

D. 交通不畅阻碍商品交换

 

详细信息
4. 难度:压轴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

A. 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

B. 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C. 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

D. 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

 

详细信息
5. 难度:压轴

下表为现代科学对几种耕畜牵引力测试的结果。两汉时期由于缺少壮牛,多用牯牛拉犁拱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普及,且最为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是

耕畜

单位

牵引力

壮牛

1

80-100公斤

壮马

1

30-40公斤

牯牛

1

介于壮牛和壮马之间

 

 

A. 一壮牛拉犁

B. 二壮马拉犁

C. 一牯牛拉犁

D. 二牯牛拉犁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A. 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B.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 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

D. 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压轴

中国多子平分财产的继承制度由来已久,如《唐律》的解释条文称:“准《户令》: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违此令文者,是为不均平。”这种制度的实行

A. 源于人多地少的矛盾

B. 推动多子多福观念形成

C. 规范了耕织结合模式

D. 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较小

 

详细信息
8. 难度:压轴

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A. 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 对古代先贤的赞美

C. 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 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详细信息
9. 难度:压轴

元代王祯所著《农书》描写宋、元时期人们到处找地种的情景:“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胜不稼。”于是,闽、江、淮、浙等地开垦出许多梯田,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则大量圈湖造田。这种现象折射出

A. 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

B. 政府对土地开发的失控

C.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D. 南方人口的较快增长

 

详细信息
10. 难度:压轴

宋太祖在建国之年即颁布了《商税则例》,公开张布于官府屋壁。其内容包括:征收商税的物品种类;商业税的税种和税率;对偷税、逃税的处罚。此后,还取消了原割据政权针对商业的“苛细之敛”。这些举措

A. 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B. 有助于规范和发展商业

C. 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D. 构建起了经济法规体系

 

详细信息
11. 难度:压轴

明朝后期士人谢肇淛在评价历史上的帝王时,写道:“大约圣贤之君,百不得一;中上之资,十不得一。庸者什九,纵者十五,世安得不乱乎?”这段话

A. 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B. 曲折地批判了现实政治

C. 完全违背历史事实

D. 放弃了成贤成圣的理想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是

A. 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 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 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 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压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察举制

科举制

取士方式

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贵,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

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取士标准

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次、文法等。

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程文之等第。

入仕程序

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

士于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烦参加史部铨选方能得官。

教育背景

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

士于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言目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1)很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并据此予以简要评价。

(2)你怎样看待材料二中的“南北榜争”及最终结果?

 

详细信息
14. 难度:压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主持人),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郭沫若在论及荀子时说:“我觉得他很像一位杂家。这种杂家的面貌正是秦以后儒家的面貌,汉武帝以后学术统于一尊,儒家成了百家的总汇,而荀子实开其先河。”

——朱义禄绷著《诸子百家》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压轴

阅读材料,宪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朝雍正帝说: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乡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致墜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趋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有所难行,惟在平日刘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向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卒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世家实录》卷57

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对农工商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