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西钦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的标准至少应包括四个基本内容:(1)国土完整、主权完整,以及有效保护公民权利;(2)积极维护直接涉及国家经济发展之关键部门、产业和经济安全;(3)防范与控制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类安全——经济的、政治的与军事的;(4)与周边国家、地区搞好共同安全合作体系。据此可知

A. 经济安全被提到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

B. 国家安全主要来自外国的进攻或武力威胁

C. 应与周边国家结盟以确保国家安全

D. 需防止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B.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弱

B. 首辅权力失控

C. 内阁取代六部

D. 君主集权加强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积累

B.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严格限制

C. 手工业生产产品精良

D. 生产革新缺乏市场需求的推动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法学阶梯》认为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是指

A. 万民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市民法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 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 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

D. 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867年,李鸿章认为铁路、电报“有大利于彼(洋人),有大害于我”。1874年冬,李鸿章“曾谒晤恭邸(见奕訢),极陈铁路利益”。李鸿章态度转变说明

A. 洋务运动的开展

B. 中体西用

C. 观念的转变

D. 国防的需要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A. 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 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 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矛盾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清政府推翻后,人们就无所适从了,不久就开始滥杀人了,谁军权在握,想杀人就杀人……辛亥革命开启了以后的几十年革命。”该观点旨在说明

A. 北洋政府政治分权以及军阀割据混战

B. 辛亥革命后重建统一权威体制的艰难

C. 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梭伦改革有关史实的是

A. 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B. 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 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 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中国共产党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该宣言的发表

A. 说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

B. 表明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

C.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 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D.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法律限制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49年4月20日和21日,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四艘军舰溯江而上,不顾三野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鸣炮警告,闯进三野部队防区江面,双方展开激烈炮战。这说明

A. 解放战争陷入胶着状态

B. 国民党军队不堪一击

C. 当时中英关系急剧恶化

D. 解放战争具有反帝性质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A. 《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 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C. 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D. 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 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在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英国的历史发展走了一条和平、渐进的道路,它首先把专制制度转变为贵族寡头制,然后再把贵族寡头制改造成民主政治。能体现英国以和平方式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有

①17世纪中期英国革命

②1688年光荣革命

③1689年《权利法案》

④1832年议会制度改革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我(赫鲁晓夫)还记得那段时间,在经济崩溃和大饥荒之后,城市忽然恢复了生机,涌现出了各种产品,价格开始回落。这当然是一种退却,但它却帮助我们从国内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积蓄了力量。”下列对“积蓄了力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为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B. 使俄国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 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D. 为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这个新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国家采用一套新的原则立国,即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权力平衡,它否定王权,建立了共和国。□□不仅解决了独立和统一的问题,而且使源于英国的民主和自由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8-19世纪时能填入上述方框的国家是

A. 德国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这说明

A. 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主要增长形式

B. 手工工场生产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C.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D. 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研究工作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後,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二魏文帝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及法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三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於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

材料四把仕途向庶人开放,决不是基于什么平等或民主的观念,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第九篇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中央政府分别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选拔人才?

(2)为什么材料四中说“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请依据材料一、二中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历来人们对科举制褒贬不一,依据材料三、四和相关知识,你的看法如何?对其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