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2018届高三)7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A. 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

B.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的变化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1841年,魏源参与浙江抗英,失败后愤而著述《圣武记》,颂扬清朝开国以来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武备之道,此后又撰述《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反映了

A. 向西方学习成主流思潮

B. “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 经世致用影响学术著作

D. 魏源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清末历史教科书大多认为鸦片战争是清初以来中国诸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种。民国成立后,历史教科书开始关注它对中国的重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批史学专著则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与这些史著不同的是,历史教科书一而认为它是列强侵略中国之始,一面仍然采用明清之际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据此可知,民国时期

A. 民族危机的加剧导致教科书编写激进    B. 历史教科书侧重宣传五族共和理念

C. 历史教科书重视近代国家观念的塑造    D. 教科书编写与学术研究成果保持同步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表明

A.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 “一国两制”并未改变国家结构

C. “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 “港人治港”保证香港完全独立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

A. 罗马法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

B. 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

C. 自然法理念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D. 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捍卫人道精神

B. 倡导人性解放

C. 批判专制统治

D. 追求民主法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美国制宪会议代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认为,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衣所掩盖,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这一论断的意图在于

A. 为强化政府权威提供辩护    B. 论证民主社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C. 强调政府应拥有绝对权力    D. 呼吁美国人民正确行使自己权利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对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化,“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对“马克思派”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资本积累和投资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手段

B. 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C. 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完全依赖政府支持

D. 自由市场机制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20世纪90年代,德国因为翻修柏林国会大厦启用外来劳动力,导致国内工人暴动;在西班牙南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居民深受传说中外来者“窃取”本国工作机会的困扰;欧洲高科技产业工人心酸地称自己被“班加罗尔(印度的高科技中心)化了”。上述材料反映了

A. 世界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平衡

B. 全球化时代国家间休戚相关

C. 经济全球化激化了国际矛盾

D.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等实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北魏之鲜卑、辽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满洲,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公元前后,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药、数学、生物学及美术、音乐、建筑、水利等,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有人说中美最终一定会冲突,我觉得这种说法大错特错。两国的关系应该是既竞争又合作,如国际金融稳定、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还有打击恐怖分子,一定要合作才行。而合作的基础就是软实力,如果两国软实力提升,可以避免冲突。……中美现在的关系与冷战时大不相同。过去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是没有巨额贸易的,但现在美中之间有很多经济往来;另外,现在还有约20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中美双方在软实力方面有许多可以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贸易和教育等各种管道,自下而上,形成互动。

——摘编自约瑟夫•奈《软实力,改变世界的原动力》主题演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强大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相比有何不同?中国提升软实力应当采取哪些举措?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15世纪,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在18世纪末期;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它发生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第三次权力大转移,这次转移可以称之为“他者的崛起”。一个真正的全球秩序诞生了。

——据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权力转移与国际秩序”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1902年5月,管学大臣张百熙仿照日本学制拟就《壬寅学制》。1902年底,张之洞与湖北巡抚端方制定了湖北学制体系。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荣庆,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又加上制订湖北学制的经验,修成《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1904年1月13日,光绪皇帝批准推行。

《癸卯学制》纵向主要分作三段六级,各级学堂的宗旨如下:

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强调爱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躯体为宗旨。普通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稗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袛为宗旨。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大学堂、通儒院: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实业学堂: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初级师范学堂:以习普通学外,并讲明教授管理之法为宗旨。优级师范学堂: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

1905年成立学部;同年,张之洞与袁世凯等联名奏请立停科举,获准。1907—1908年,全国学堂由37888所增至47895所,学生人数大幅增加。1905年以来,一大批新式学堂先后创建,如:复旦大学、保定陆军行营军官学堂、保定军官学堂、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清华学校等

——整理自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癸卯学制》制定的背景和影响。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尽管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美国仍是二战唯一真正的胜利者。正是在这种实力悬殊的背景下,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并着手在大英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被称为“美国治理下的和平”的国际新秩序。相应地,二战后美国外交战略出现了重大转变,从传统的不卷入政策转变为国际主义。

实力的增长也导致美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在设计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时,美国的决策者意识到苏联将是主要障碍。为了阻止共产主义扩张,美国也冒险打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几场“热战”,并为此付出代价。此外,美国还或秘密或公开地支持美国认为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众多国家,包括危地马拉、伊朗、古巴、刚果、智利、安哥拉、格林纳达和阿富汗。为了支持这些自称反共的独裁者,美国的政策背弃了美国外交战略的初衷,迫使这些国家的精英走上反美的道路,这也玷污了美国作为“自由世界”领袖的国际声誉。

尽管如此,“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整体上还是成功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冷战”结束时,苏联解体,美国则在世界上独占鳌头。

——梅仁毅等《美国是如何把握战略机遇期的——基于关键时刻外交关系政策的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带来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发表于1919年,取副标题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他在提倡新文化运动时,就已谈到了新旧文化的关系。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是手段,通过整理国故(即梳理、研究、评判旧有的学术思想),达到再造文明的目的。胡适并不是要抛开或否定中国固有文化、移植西方文化,而是要研究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创造新的文化。

1935年3月17日,胡适在《独立评论》中说: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我同时指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现在的人说“折衷”,说“中国本位”,都是空谈。此时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如果我们自命作领袖的人也空谈折衷选择,结果只有抱残守缺而已。……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去的。

——摘编自孟彦弘《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全盘西化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胡适对于中西文化观的基本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