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浙江省绍兴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A. 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 官营纺织经济被赶超日益破落衰败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余英时在《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中指出:“希腊的城邦很像一种扩大的家庭,谁才算是这个团体中正式的分子,决定的标准是看出身而不是看居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    B. 外邦人不享有城邦的公民权

C. 城邦是一个城市为中心的国家    D. 希腊城邦重视公民的参政素质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跟神权或上帝“套近乎”是一切王权加强自己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只不过不同的王权“套近乎”的方式不同罢了。这种状况在英国终止于

A. “光荣革命”的爆发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王位继承法》的颁布    D.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B.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C. 生产力由国家统一配置    D. 工业生产高度发展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美国一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他们不觉得奇怪吗——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地宣布我的思想死了吗?不断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台词中提到的“思想”是

A.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相关思想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B.标志着马克思已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C.主要体现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

D.科学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使国际共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的社会风俗改革以及蔡元培、宋教仁,甚至包括孙中山这些公众人物的大力倡导,使民国初年人们的生活观念有了新的走向。其表现之一是

A. 改良旗袍深受城镇女性青睐    B. 西装和中山装成为男子日常衣着

C.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D. 废大人、老爷之称,以先生代之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报在第一时间以头条新闻形式发表的消息和评论。对这一历史现象,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报刊

报道标题

报道内容摘录

申报

武昌失守

鄂省城内新军全行叛变,前日调防督署之马步工兵各一队,于轰攻督署时倒戈而起,与署内防兵力战,旋将防兵击逃,署亦焚毁。

民立报

长江上游

之血水

革命党者,万恶政府下之产儿,故有倒行逆施之政府,欲求天下不乱而不得。何也?制造革命党也。

大公报

武昌革党

起事之警电

粤乱甫平,川乱旋起;川乱未已,鄂乱又生。乱机之伏,几如遍地火星,随处可以触发。

盛京

时报

武昌

叛乱志详

19日傍晚,革命党约300人潜伏武昌,突袭督署,并随处纵火,督署及藩司署均被烬。

 

 

A. 各家报刊虽争相报道,但都从不同侧面谴责武昌起义

B. 《盛京时报》立场反动,不可能真实报道武昌起义事实

C. 各报观点、态度彼此相异,对武昌起义的反应各不相同

D. 各家报刊报道不尽相同,反映民国初期文化环境宽松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五四运动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里的“下层群众”主要是指

A. 农民阶级    B. 工人阶级    C. 知识分子    D. 资产阶级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故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设永无希望。”该宣言发表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为准备暑假去南京旅游,晓兰制定了一份攻略。可能出现在该攻略上的有

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旧址

②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

③大屠杀纪念馆

④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纪念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八年间进行了22次正面战场的大会战,这是中华民族用鲜血书写的历史。其中一次会战,虽然最终中国军队败退,但是大量消耗了日本的人力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抗日战争自此进入相持阶段。这场会战指的是

A. 枣宜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在很多历史问题上,国家之间,甚至国家内部阶层之间因为立场和角度的缘故,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单就名称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1937—1945年中国与日本的那场战争,名称有:中国称“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中战争”、“支那事变”,西方国家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其中强调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 抗日战争    B. 日中战争

C. 支那事变    D. 第二次中日战争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我国农业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是

A. 土地改革    B.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公私合营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1947年9月下旬给马歇尔的内部报告中称:“(中国)到8月底,通货比5月底膨胀了64%,……1947年的头5个月一直维持着这样高的通货膨胀率,从年初始,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几乎同步上升……”这一现象对民族工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B. 改变了民族工业分布于沿海地区的布局

C. 美国商品挤占中国市场    D. 民族工业无法形成独立完成的工业体系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1920年苏俄奥格涅茨省的一位农民在信中写到,“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收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针对这一状况,苏维埃政府

A. 将所有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    B. 由国家统一分配生活必需品

C. 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 在农村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表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于说明

A. 经济危机破坏性大    B. 危机爆发的根源

C. 危机的持续时间长    D. 危机下的各国矛盾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国富论》提出了市场经济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第一定律”。宣告“第一定律”开始破产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B. “滞胀”现象的出现

C. “大危机”的到来    D. “新经济”的问世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有学者这样介绍罗斯福新政时颁布的一部法律:“指导劳资双方订立本行业的‘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各工业部门制定生产规模、产品价格、市场分配、工人工资标准及工时数等,由雇主、工人和消费者共同监督生。如果发现企业有违规行为,总统有权吊销其执照”。这部法律是

A. 《社会保险法》    B. 《联邦紧急救济法》    C. 《全国工业复兴法》    D. 《全国劳工关系法》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某一国家逐步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这一国家是

A. 中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日本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历史题材的漫画以幽默、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历史,从某种角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悟和评价。下图为“冷战”时期一幅漫画,内容是赫鲁晓夫(牙医)对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这幅漫画反映了

A. 马歇尔计划出台    B. 两极格局的形成

C. 古巴导弹危机    D.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对外宣布:“问题不在于说废话,而在于采取一项大胆的行动,一项建设性的行动……今天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方面,在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项建设性的行动是

A. 实现西欧与苏联的缓和    B. 接受马歇尔计划

C. 完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l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 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 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D. 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加试题】“日本国政府及中国政府,互愿维持东亚全局之和平,并期将现存两国友好善邻之关系益加巩固,兹以定条款如下:第一款  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利、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材料中的“中国政府”是

A.晚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伪满洲国政权

D.南京伪国民政府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对“一战”中某战役的描述如下:“7时30分左右,远方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运动着的‘黑点’……它们渐渐接近了,德军士兵们依稀听到了一种奇怪的轰鸣声,其间还隐约夹杂着钢铁的撞击声……德军士兵在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面前,其抵抗意志顷刻间就彻底崩溃了。”该战役

A. 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败    B.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C. 由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地区主动发起    D. 促使战争的重心开始回到西线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加试题】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有这样的描述: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壁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下列结论不能从文中得出的是

A. 描述的是二战惯用战术阵地战

B. 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C. 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

D. 交战一方中有德国军队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苏德战场的一场战役:“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他们的飞机已将这座城市炸成一片废墟。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使德国人不能利用他们的坦克优势……战役已不是运动战,而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这场战役是

A.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莫斯科保卫战

C. 库尔斯克战役    D. 高加索战役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某国际会议达成的会后公告中有如下文字:“美国、英帝国及中国庞大陆海军部队,业已增强多倍,其由西方调来之军队及空军,即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该国际会议

A. 参加者为中美英三国的首脑    B. 说明反法西斯盟国开始协调对日作战

C. 决定会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 有涉及战后处置德国的内容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针对20世纪30年代末的某国际事件,有学者评论说,势不两立的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却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达成了一致协议。这一事件

A. 指《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    B. 使“纳粹主义”避免了两线作战

C. 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D. 确保“共产主义”国家长期和平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领土的测绘、领海的划分事关国家利益。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划定边界、并向近代化国家迈进的热潮。地图则作为一种证明国家领土范围的工具开始备受重视,这一时期的英、法、俄、西班牙等国都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绘制了自己的地图。……远在东方的清王朝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已运用西方耶稣会士传入的近代制图学新方法绘制帝国地图,乃已告竣,并把测绘地图与版图的确定紧密联系在一起。

——牛汝辰《地图测绘与中国疆域变迁》

材料二利玛窦将经纬度制图法传入中国以后,未立即改变传统的画方之法绘制地图。康熙帝发现原有的地图时常出现模糊不清、测绘有误的情况,感到“疆域错纷”的问题需要解决,决定进行全国范围的实地测量,以绘制新的全国地图。这次使用西方经纬度制图法,参加人员中有杜德美等11名传教士,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完成了全国性测绘,当时西藏处于战乱之中,只测量了从拉萨到恒河发源处一段距离。最后由杜德美等主持在1718年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康熙六十年对西藏及蒙古极西地方绘制较详。

——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1930年海牙会议,英美等海洋强国坚持3海里的原则,以便于他们的军舰和商船在海上自由游弋;大多数国家主张有较宽的领海。1960年第二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长海里的领海宽度,保护近海资源、本国安全。苏联因为冷战的目的希望与发展中国家采取共同立场,建议各国有权建立12海里的领海。美英等国认为,领海宽度的扩大将破坏海洋自由原则。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会议召开,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争取,美英等海洋大国不得不接受12海里的领海宽度。

——刘中民《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及18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掀起测绘地图热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时期我国地图测绘技术、成果的新发展,并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全国性地图测绘得以完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政治角度看,美英等海洋强国在领海宽度问题上长期坚持已见的目的是什么?

 

详细信息
32.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49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们的自由。”

——【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材料二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指出:没有现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材料三当代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勋爵曾总结道:“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国王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的限制……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其顺乎自然的发展已经持续了这许多年,产生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事物秩序。”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对国王权力的认识,并说明其与近代英国君主权力的本质区别。

(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说明近代英国的贡献。

(3)“英国人是否是保守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据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要求:结合材料阐明理由,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铁路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孙中山先生很早就重视中国的铁路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孙中山关于铁路的一些言论:

“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

“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修建铁路)“则为保障统一之真实,盖中国统一方能自存也。”

——摘编自《孙中山与铁路》

材科二“吾国向来闭关自首,深绝因拒,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遂致买而拆卸之,弃其铁路于孤岛。……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则路机与主权并落于列强之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有人说:“中国政治革命始于铁路问题”,你如何理解?根据材料一阐述孙中山提出的大规模修建铁路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最终未能完成铁路修建宏愿的具体原因。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政治演说常常是正义与邪恶交错,真理与谎言相融,成为演讲者鼓动、渲染和辅佐政治的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3)尽可能的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殖民地人民与当地代管政府有政治上的自决权……

……

(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互相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威尔逊1918年1月8日在美国国会的演说

材料二德国完全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如果有武装的国家也销毁他们的进攻性武器的话,……德国也完全愿意解散它的全部军队,销毁它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也这样做的话……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而只想谋求安全和和平。

——希特勒1933年5月17日在德国国会的演说

材料三若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尽我们的全力,尽上帝赋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去作战,对人类黑暗、可悲的罪恶史上空前凶残的暴政作战。若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不惧一切恐怖,去夺取胜利——不论前路如何漫长、如何艰苦,去夺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丘吉尔1940年5月13日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演说的内容在《凡尔赛和约》中的实践。

(2)材料二中希特勒此番演说的目的是否“只想谋求安全和和平”?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此次演说的背景,并列举史实说明英国“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的成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