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礼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维护等级特权

C. 保障专制王权    D. 打击地方分权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西周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共275年,至少在200多年里地方诸侯都没有搞分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 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B. 周王个人魅力的感召

C. 周时宗法分封制的维护    D. 周王朝已实现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

A. 人民习惯了压迫    B. 王朝财力充裕

C. 国内上下一心    D. 实现了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卑制尊。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分化事权。下列属于后者的是

A. 汉武帝设立中朝    B. 宋代二府三司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明朝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

A. 工部    B. 礼部    C. 户部    D. 兵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

A.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

B. 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

C. 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

D. 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经过不断探索,古代中国的国家管理策略逐渐成熟。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 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B.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

C. 郡县制——郡国并行    D. 察举制——科举制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乾隆时,有内阁大臣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A. 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 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

C. 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 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轮番而治    C. 君主专制    D. 代议制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柏拉图曾就雅典民主制度指出:“……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指公民)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你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其意在表明

A. 对雅典民主制度弊端的担忧    B. 民主制的核心精神是自由

C. 民主制度维护了公民权利    D. 雅典民主制度缺乏法律基础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

A. 法律至上    B. 人文精神    C. 自由公正    D. 人民主权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大写的法指的是

A. 自然法

B. 万民法

C. 公民法

D. 《十二铜表法》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

A. 重视对个人权利的约束与保护    B. 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

C. 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    D. 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 国王掌控实权

C. 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 国王在英政治体制中扮演独特角色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英国的新贵族自然是获得爵位的人,虽然他们对于国王滥封爵位有所不满,但是至少他们已经获得这一显荣的尊号,自然对国王也怀有感激之情,不愿意废弃国王使自己的尊号受损,使这一美好的制度消失。这从侧面主要说明

A. 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B.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必然

C. 资产阶级革命的渐进性

D. 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曲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 任命大臣    B. 干预立法    C. 任免大臣    D. 立法创议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具有虚伪与欺骗性    D. 不具有普适性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下列法律文献颁布的先后顺序是(    )

①《德意志帝国宪法》     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    ④美国联邦宪法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 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 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美国宪法评注》中说:他们使它成为有限政府。他们界定了它的权威。他们将它限制在行使特定的权利,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这表明美国宪法确认了

A. 中央集权原则

B. 民主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该图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A. 武力统一政策

B. 全球扩张政策

C. 社会保障政策

D. 欧洲均势政策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带来了深重的耻辱感,从当时中国人的普遍心理来判断,抵制最强烈的或许是

A. 协定关税    B. 五口通商    C. 大量赔款    D. 割占香港岛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 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 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 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 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河北保定有一处古莲花池。有一次,慈禧太后出行返回北京时要住在保定莲池行宫。为迎接太后入住,许多工匠开始整修园子,有一位老工匠在莲池水中亭的顶部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这件事应该发生在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 中法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旦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 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 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 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 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A.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 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孙中山在英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写道:“两年之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计,乃采取……”。引句省略的是

A. 民权主义,以与民族主义同时解决

B. 民族主义,以与民权主义同时解决

C. 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

D. 民生主义,以与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同时解决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漫画具有针砭时弊,见证历史的强大社会效应。沈泊尘的一幅题为《工学商打倒曹、陆、章》的漫画见证了

《工学商打倒曹、陆、章》的漫画传单

①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志

②工人、学生、商人团结起来,结成有力的同盟

③“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正义呼声

④在巴黎和会上出让山东特权予日本者的最终下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为了加强统治,历朝历代都设立了相应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阶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

(2)阅读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都在不断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2)材料二中,孙中山是怎样反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失败的?通过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请回答:

(1)据上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文明是围绕权力(利)而展开的,表现为“族权、政权、神权、王权、民权、集权、分权、人权”等。请围绕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中任选3个或3个以上词组,简单画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图,并加以说明。(要求:逻辑关系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