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周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元朝的中央机构不包括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枢密院

D. 宣政院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②宣扬性善论

③将治国理念与人生修养结合起来

④董仲舒思想与之有渊源关系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该主张

A. 阐述格物致知的理念

B. 表明重建儒学信仰的完成

C. 奠定理学形成的基础

D. 成为明朝官方正统哲学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

B.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的变化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841年,魏源参与浙江抗英,失败后愤而著述《圣武记》,颂扬清朝开国以来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武备之道,此后又撰述《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反映了

A. 向西方学习成主流思潮

B. “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 经世致用影响学术著作

D. 魏源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战国时,齐国在国都附近设稷下学宫,作为齐国的教育中心与学术中心;汉朝时汉武帝设立太学。两者都

A. 以儒学五经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B. 延续了私学在教育领域的意义

C. 培养了国家需要的管理人才

D. 表明官学是当时唯一的办学形式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C. 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 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37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A. 秦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淸时期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

A. 统治疆域的扩大    B. 北方经济的衰落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政区细化的趋势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三国时期,官学一撅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 “贵儒”又“尊道”

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包则灵”的理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

A. 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B.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D. 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道”是宋明士大夫群体的最高追求。宋代理学家强调“得君行道”,而明代心学家则强调“觉民行道”。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士人精神整体坠落    B.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 儒家信仰重新建立    D. 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乾隆二年苏州因染衣坊过多而造成了“满河青红黑紫”,于是苏州府立“永禁虎丘染坊碑”,禁止在虎丘开设染坊,所有“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如敢故违,定行提究”。这反映了当地政府

A. 重视行政法规的建设    B. 限制私营手工业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D. 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一五”计划期间,为了统一管理全国经济,我国先后成立了一些行政机构,这些机构均下设至县级政府,形成一个封闭、垂直的计划管理体系。这一体系

A. 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 成为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有力保障

C. 解决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问题    D. 克服了农业同工商业发展的不相适应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史学家钱穆说“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此处的“中书省”又称

A. 度支司

B. 政事堂

C. 枢密院

D. 宣政院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唐代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这说明唐朝(    )

A. 民间集市作用已经凸显    B. 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C.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D. 地方商业中心开始出现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据此分析,该报畅销的原因有

①反映社会习俗

②传递商业信息

③倡导尊重传统

④宣传中外时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革”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在内的成套设备。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这一现象反映出新中国前30年

A. 农业技术过分依赖于国外

B.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

C. 农村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D. 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成绩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毛泽东在某文中说道:(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毛泽东的这一说法

A. 旨在维护湘南特委的正确方针

B. 体现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作风

C. 反映了湖南特委的倾错误

D. 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78年上半年,分管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谷牧率团赴西欧考察访问,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并在中央有关会议上进行了阐述。该考察活动

A. 落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

B. 推动了政治路线的变革

C. 标志着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开始

D. 得到全国上下一致认同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段话说明

A. 不同阶级政见相似

B. 变法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 上海多元文化并存

D. 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表明

A.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 “一国两制”并未改变国家结构

C. “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 “港人治港”保证香港完全独立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图是《农民画报》第一期封面中的漫画,上面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此漫画反映的历史最有可能是在(  )

A.辛亥革命发生时         B.国民革命北伐时

C.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时   D.解放战争土改时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A.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遭到否定

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这类企业:

A. 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B. 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

C. 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D. 在建国初期发挥过作用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 天人合一

B. 诗画合一

C. 情景合一

D. 知行合一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贫富不均

B. 莠民作乱

C. 民性懦弱

D. 吏治败坏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 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 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 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 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A. 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 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 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 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优势地位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 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 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 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 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发展希望工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详细信息
37. 难度:简单

19695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反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一一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鸡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一一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详细信息
39.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