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西省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

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如此描述中国的均田制:“中央政府分给每个强壮的农民大约19英亩土地。这并不是去剥夺大家族所占有的土地,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土地,如开垦战争期间被荒废的土地。此外,只有自由农民得到政府的赠与地,而且实际上,并非他们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土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均田制没有触犯地主阶级的利益    B. 均田制使自由农民获得了土地

C. 均田制增加了国家税收    D. 均田制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秦汉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9.9次/年

 

 

A. 明清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D.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倒退危险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 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B. 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 显示朝廷的威严

D. 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三国时期的“布衣”的穿着最不可能是哪一种材料做成的

A.毛      B.      C.       D.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明宪宗实录》记载“近来京城内外风俗尚侈不拘贵贱概用织金宝石服饰……上下仿效习以成风。”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崛起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理学思想受到冲击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及部分无业游民。而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入市井队伍中。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

A. 是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现

B. 使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 是市民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

D. 是政府商业政策变化的反映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 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脚镣)大趾之刑。这一经济措施

A. 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

B. 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C. 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

D. 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

A. 海禁和闭关锁国    B. 工商皆本

C. 重农抑商    D. 断绝中西贸易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说地理大发现早期的进行是在中世纪的种种动机和设想的伴随下,独自开始的,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这种动机设想,主要表现在(    )

A. 实现了宗教扩张的目标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 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D. 到达了印度和中国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仅1545—1560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材料说明

A. 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 价格革命引起了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 价格革命促进了荷兰、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 迪亚士的远航

B. 达·伽马的远航

C. 哥伦布的远航

D. 麦哲伦船队的远航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新航路开辟后,无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都处于逆差地位,从1545年到1800年,大约有60000吨白银流向中国。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拥有一定优势

C. 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D.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松弛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 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 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C. 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D. 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大批美洲国家的独立              B.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新兴工业城市的大量出现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向纵深领域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对海洋的挺进,大国崛起必须经略海洋已成共识。从历史上来看,早期殖民国家都是以海洋起家的,它们的早期海上殖民扩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早期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 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 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均衡发展

C.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这说明当时英国

A. 新生工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 小资产阶级逐渐被消灭

C. 社会被分化为工人和资本家    D. 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工厂也增多了”。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厂制度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的革命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英国东印度公司曾获得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但到19世纪初,英国却逐渐取消了其贸易垄断权并于1858年解散了该公司。这一变化表明

A. 资本主义国家商业竞争日益加剧

B. 东印度公司完成了独占印度的使命

C. 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经济政策转变

D. 英国的代议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有史学家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不同于后者的显著特点。这些显著特点包括(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②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③主要资本主义同时吸取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④重化工业部门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A. ①②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斯塔夫里阿斯《全球通史》),材料中的“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主要受益于: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第三次科技革命    D. 信息技术革命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开始采用的“新能源”主要有(      )

①煤炭     ②石油    ③电力    ④核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据地方志记载,至1897年无论通都大邑、僻壤狭瞰,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对于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土洋结合生活方式普及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1835—1911年)曾经说:“中国并没有触怒任何人……她只是一个老大的病夫,过了若干世纪的太平岁月,无形消失了活力,现在正当她慢慢复苏的时候,却被这短小精悍全副武装的日本扑到身上……”这次“慢慢复苏”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    B. 开始了引进西方政制的尝试

C. 实现了清代政权机构现代化    D. 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晚清思想家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近代企业中,其兴办宗旨与冯桂芬观点相似的是

A. 上海轮船招商局    B. 继昌隆缫丝厂    C. 大生纱厂    D. 耶松船厂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仿效,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

A. 未能突破传统丝织业的技术瓶颈    B. 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

C. 标志着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D. 是西方工业文明成果在中国的应用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唱到:“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源于

①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②产品分配方式发生变化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

④生产经营形式的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 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 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人民日报》于1956年元旦发表题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的社论,明确提出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要求和反对右倾保守的任务。该社论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 经济建设中的急躁冒进倾向    B. 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简单划一

C. 中央努力贯彻“八大”决议    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外电对中国的改革有这样的评论:起初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20世纪90年代初才确立了经济改革的目标。这里的“目标”是指

A. 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    B. 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详细信息
38. 难度:简单

1981至1995年,我国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向城市倾斜

C.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缓慢          D.工业化水平较低制约农业发展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老人在一九七九年“画了一个圈”是指

A.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 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 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    D. 设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有人在回忆我国特区创建时说道:“对特区的非议很多,有人还发来一本《租界的由来》的小册子,似乎办特区就会办成租界、殖民地。”对“租界”和“特区”的理解,错误的是

A. 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外国干涉下被迫开放的    B. 特区是新中国主动开放的表现

C. 两者的目的都是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D. 两者性质不同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困难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中国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2)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详细信息
42.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宠。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身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