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高一(衔接班)6月月考历史(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下列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很早就有解决类似问题的主张的是

A. “有教无类”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存天理,灭人欲”    D. “经世致用”

 

详细信息
2. 难度:压轴

宋代,佛教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幻相,儒学家反对这种观点。在宋代儒学家看来,理解世界本原的核心概念应是

A. 善和德

B. 仁和礼

C. 理和气

D. 知和行

 

详细信息
3. 难度:压轴

《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    B. 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

C. 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详细信息
4. 难度:压轴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C.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详细信息
5. 难度:压轴

理学在形成过程中对宋诗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唐诗言情宋诗言理”的说法。下列宋诗中“言理”的诗句是

A.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B.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C.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A. 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 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C. 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 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该主张

A. 阐述格物致知的理念

B. 表明重建儒学信仰的完成

C. 奠定理学形成的基础

D. 成为明朝官方正统哲学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 劝导百姓遵循某种生活秩序    D.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

A. 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 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 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 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某古代著名思想家,理学之大成者,其子早丧,儿媳年轻美丽而守寡,邻人劝之曰:父壮叔大,瓜田李下多有不便,不若找好人家而遣之。其人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岂不守之?终不嫁,儿媳郁郁而终。此思想家会是

A. 孔子

B. 韩非子

C. 朱熹

D. 陆九渊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

A. 家父长的权力日趋巩固    B. 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 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 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人物的言论与宋明理学思想相符的是:

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理二主之理!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 ①②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映出顾炎武

A. 萌发民本思想    B. 倡导工商皆本

C. 提倡轻徭薄赋    D. 主张经世致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限制君权

C. 民主共和    D. 民为邦本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

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

④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学者张岱年认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但是,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相比则具有不同程度的共性。以下能够体现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的相同点的是(   )

A.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           B.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C.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D.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

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A. 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C. 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    D. 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简答题:简述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简答题:简述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压轴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这句话强调的是

A. 爱的层次差别和内在的联系    B. 君子能成为圣君的必备条件

C. 君子与百姓都应有仁爱之心    D. 实施仁政的前提是仁民爱物

 

详细信息
26. 难度:压轴

孟子既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以世袭贵族治理数以百万计农民的施政理念,又勾画了一个“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的最低限度的保障。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表达了社会动荡时期对精英政治的理性需求

B. 体现了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的“仁政”理念

C. 孟子思想中出自于人类天性的完美政治诉求

D. 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封建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

 

详细信息
27. 难度:压轴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详细信息
28. 难度:压轴

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 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 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详细信息
29. 难度:压轴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重点。无论国学还是乡学都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札(政治伦理)、乐(艺术教育)、射与御(军事体育)、书与数(基础文化知识)。从以上教育内容可知西周的教育

A. 重视儒家的人伦思想    B. 以提高平民素质为目的

C. 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    D. 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详细信息
30. 难度:压轴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庆赏……则上尊而不侵。”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 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 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D.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详细信息
31. 难度:压轴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 “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 “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详细信息
32. 难度:压轴

“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务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阳阴;此之谓能配天。”该思想提出者是

A. 荀子    B. 韩非子    C. 秦始皇    D. 董仲舒

 

详细信息
33. 难度:压轴

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中医

A. 理念发生变化

B. 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C. 具有迷信色彩

D.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两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B. 两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两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D. 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详细信息
36. 难度:困难

西汉时期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善能,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反映了

A. “君权神授的主张

B. “天人感应学说

C. “大一统的主张

D. “三纲五常的学说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C. “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D. “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38. 难度:困难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与孔孟儒学最大的区别是                                                                  

A.重视总结前代成败存亡的历史经验教训

B.摈弃“民贵君轻”论,把儒家法学化和神学化

C.学术文化出现了由“王府官学”向“私家文学”转移的趋势

D.它促使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崛起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 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C. 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    D. 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东汉桓帝延熹五年,一向痛恨宦官,拒绝与之交往的议郎皇甫规在论功当封时拒绝贿赂当权宦官,受到诬陷,被以严刑治罪。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发起集会,使皇甫规得到赦免。这表明

A. 太学清议摧毁宦官势力

B. 儒家学说强调社会担当

C. 察举制度净化官场风气

D. “内外”朝争导致政局失控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