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禹建都阳成后,沿潁水南下,“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塗山之会’,所谓‘禹合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从“塗山之会”中折射出夏朝地方行政制度是

A. 方国联盟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邦联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前者的意思是不同层级统治者位置继承的当然原则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和他的正妻所生的男子中的年龄最长的,后者的意思是,如果正妻之子年龄小于妾之子,继位者仍是正妻之子;或者,正妻无子,退而求其次,即由身份最專贵者继位。由此可见,不管如上何种情况,继立者的条件是

A. 不同层级统治者的长子    B. 不同层级统治者的好恶

C. 继立者生身母亲的地位    D. 继立者生身母亲的出身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事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史帝决断的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

A. 集体决策,限制皇权专断

B. 群臣参议,削弱宰相权力

C. 强化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D. 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文献通考》考察历代宰相制度:“按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材料认为

A. 宰相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主要官吏,而非正式官名

B. 宋元明洧君主专制强化,中枢机构不再设置辅佐政务的官职

C. 魏晋以后废除了宰相制度

D. 魏晋以前确实有宰相官名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礼仪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A. 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

B. 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 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D. 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北魏均田制给所在居民按人丁、耕牛和奴婢授田,分作露田和桑田,前者“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后者“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唐初沿用均田制,“所授之田,十分之二分为世业,余以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授之。口分则收从官,更以給人。”这一制度使北魏至隋唐前期土地制度呈现出

A. 单一的土地国有制    B. 地主和自耕农所有的混合所有制

C. 单一的土地私有制    D. 私有及国家所有制的混合所有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而到东晋南朝时己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与下列哪则史料相关

A. “今有劲卒百万,文武如林,鼓行而摧遗晋,若商风之陨秋箨。”

B. “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

C. “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

D. “嗣后各省开星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中国商业简史》引文:宋代“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材料直接反映了当时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C. 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    D. 商业活动不受地域限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乾隆时期,苏州账房“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账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账房为生”。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A. 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    B. 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

C. 账房就是手工工场主    D. 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漏斗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贫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麦”。张仲景记述道:“现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播顺旧”“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材料主要反映了

A. 东汉末年瘟疫流行,人口大量死亡    B. 当时中医学界理论守旧和医德缺失

C.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加之粮食歉收    D. 张仲景中医创新的背景和探研方法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由此可见,汉武帝以后的西汉用以治国的指导思想是

A. 黄老思想    B. 儒道并用    C. 外儒内法    D. 重儒轻法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

A. 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 宋代理学的影响

C. 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扫翻蓁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该诗反映了

A. 圣人之道存于经典,孔孟之要在于天理

B. 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循章摘句,博览群书

C. 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以义制利

D. 发明本心,尊我德性,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千秋事业转眼过;万里江山咫尺间”“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如上对联形象地描述了我国古代的

A. 杂技艺术    B. 歌舞艺术    C. 书法艺术    D. 戏曲艺术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齐涛主编的《中国通史教程·近代卷》指出,清朝统治阶层“根本不了解鸦片战争与资本扩张之间的必然联系和本质联系,甚至视《南京条约》为永保天下太平的‘万年和约’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欣然自得。”材料表明鸦片战争

A. 并未冲击天朝上国观念    B. 并未使统治者产生改革的冲击

C. 未使士大夫产生振动    D. 并未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到曾国藩:“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说,他要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那就是说,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这则材料从适合于

A. 评价曾国藩的历史功过    B. 解析洋务运动的多方面内容

C. 评价洋务运动历史作用    D. 分析洋务运动的特点及败因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作为近代史上三次改革事件依次出现。”其中,洋务新政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戊戌新政进行了民主思想启蒙;清末新政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并造就了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于群体.下列对三次新政的评价与材料直接对应的是,新政

A. 目的都在于挽救深刻的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B. 都变革了原有社会制度

C. 推动近代化,地主阶级成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D. 都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中国近代史·军阀割据十五年》写到:“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卫国家,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沈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长官和忠于他们的同乡或同族的领袖。”材料说明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社会原因,从另一方面还说明了辛亥革命

A. 只是建立了民国,没有塑造出民国国民    B. 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不具权威性

C. 是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和军阀割据的主因    D. 对中国社会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谈到近代百年中国现代化特点之一是:“中国走向現代化的过程是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不断冲击与挑战之下,不断选择与变化发展模式的过程。”下列与现代化道路背道而行的是

A. 建立天国之路    B. 自强求富之路    C. 立宪共和之路    D. 社会主义之路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 坚持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C. 认为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    D.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39年,中华民国政府调整中国抗战军队战斗序列,划分为12个战区,军队1/3用于正面战场,1/3进入敌后展开游击战,1/3在后方整训。这一变化表明国民政府

A. 保存实力准备反攻    B. 与中共争夺战略要地

C. 实施持久抗战战略    D. 实施大规模战略退却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漸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走就出現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传统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C.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    D. 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

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

C.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

D. 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民国十五年,国民党通过决议案,确定减少农民田租25%(即二五减租);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和两年后颁布的《租佃暂行条例》都规定:缴租最高限度应不得超过当年正产物收获额的375‰”(按全国高租率为50%,以此减去25%得出),并禁止包租、预租和押金。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 以法规确认农民土地租佃权    B. 与中共争夺农村地区控制权

C. 调整生产关系促进农业发展    D. 试图变革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一错误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B. 近乎隔绝使中国人对西方缺乏了解

C. 不知世界市场的出现    D. 不了解不同人种在构造上的一致性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足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材料认为

A. 提倡“中体”是为引进“西用”减少阻力    B. 托名“中体”,实推“西用”

C. 名为“中体”,实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以“西”补“中”,中西交融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变迁之大势》中说道:改制之义立,則以为《春秋》者,绌君威而申人权,夷贵族而尚平等,一一南海(康有为)以其所怀抱,思以易天下,而知国人之思想束缚既久,不可以猝易,則以其所尊信之人为鵠,就其所能解者而导之,此南海说经之微意也。由此可见,康有为政治思想突出特点是

A. 将孔子作为变法改革的先师

B. 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批判继承

C. 随意修改儒家经典牵强附会

D. 将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制度相结合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道: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1924年孙中山又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走在方法。”此处,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质含义是

A. 节制资本和土地国有    B. 消灭资本家和个体小生产

C.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D. 消除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因有文明“正是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則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规划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 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B. 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C. 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D. 都对西方文明有—定了解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下列对联书写虽然不工,却较真实的反映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或调整,其中,反映质变的是

①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②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④小生产劳作太孤单,合作化道路真宽广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1963年,刘少奇曾说:“党委和政府超税一点,不好吗?站在公司之上、矛盾之上,有问题我们来裁判,不要做当事人……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这说明当时

A. 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性加强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显露

C. 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 国家经济体制开始了变革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到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交工业布局。”形成了一个长达三年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大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材料表明

A. 对国际局势的正确判断是促进城市化和改变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

B. 对国际局势的错误判断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化和改变工业布局

C. 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的调整促进了城市化和改变工业布局

D.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伟大决策促进了城市化和改变工业布局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則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革中国的面貌。”出现如上现象的原因是

A. 中国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化政策    B. 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1959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

A. 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B.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C. 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 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外关系上的主要矛盾日益表现为中苏矛盾,整个六十年代里,苏联军队在中苏、中蒙边境向中国进行挑衅事件达11000余起,中国政府和人民承受着难以忍受的巨大压力,究其根源,在于

A. 苏联追随美国反华    B. 中苏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根本差异

C. 苏联领导人的更替    D. 中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过程中,中共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历程.1956年,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价值规律将始终存在着而且作用着,所不同的只是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另一位经济学家顾准提出,“让市场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他们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批拓荒者。但遗憾的是,对这些真知灼见,当时既未能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理解和关注,也未能被政府的决策者所采纳。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开始被全党重视,下列体现中共经济理论重大突破的是

选项

时间

内容

意义

A

1982年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

B

1987年十三大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C

1992年南方谈话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十四大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D

1992年十四大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中国古近代哪些史实可以佐证马克思这—论断

①鲜卑族、女真族入主中原

②蒙古族的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③满清对全国的统治

④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征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39. 难度:简单

据统计,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国大陆有高校211所,到1953年调整完毕,全国高校被肢解、重组为182所。这些高校以专科为主,专科又以工科为主,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新中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出特色   

B.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D.落实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

 

详细信息
40. 难度:简单

《食货》的编辑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表明(  )

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关于明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材料:

材料一当时全国产铁地区共有一百余处。丝织业中“花楼机”能在凌娟上提织各色花纹,万历时,嘉兴濮院镇机匠改土机为新式的“纱绸机”。制瓷业中心景德镇,明中叶时民窑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民间约二十余座青瓷窑,每窑烧制小器可达千余件。制瓷器工场中叶分有和土、印器造坯、圆器造坯、过利、纹水、打圈、过锈、入匣、满窑等不同工种,所谓“共计一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万历以来,松江地区就有男子以缝袜、制鞋为生的。温州地区,除妇女勤于纺织外,许多纺织品是出于男子之手。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肪织业,苏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

材料二粮食、生丝、蔗糖、烟草、绸缎、纸张、燃料、油料、木材、铜器、铁器、瓷器以及各种手工艺品,也都大量涌进市场。徽州许多人“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经商者不计其数),最著名的是徽商,其次是晋商、江右商,再次是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陕商。西北大贾购买江西贛州城南所产的蓝靛,山东东昌出产的棉花,“商人贸于四方”。南、北两京是全国最大的都市,“四方财貨駢集”苏州自“吴闾至枫桥,列市二十里。”杭州“内外衢巷绵亘数十里”;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长江沿岸的武昌、汉阳、荆州和运河沿岸的天津、临清、淮安,既是交通要津,又是贸易中心;江南地区集市密集,通过水路交通和市镇相连,形成商业网络;明中叶后,“朝野率皆用银”,市场上大小买卖,都以银计算。

材料三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有的小户被大户固定雇佣,有的則没有,每天早晨在玄妙观口聚集着没有固定雇主的小户上百人,“听大户呼织,曰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則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則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松江西郊的署袜店百余家,径售用洁白尤墩布缝制的尤墩暑祙,极其轻美,四方争购,“合郡男妇,皆以做祙为生,从店中计制取值。”这里,暑祙店商人已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包买主。

——根据候外庐主编十院校《中国古代史》和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中国古代经济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三概括明中后期手工业发展特点。(不能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特点。(不能摘抄原文)

(3)指出材料三中新型生产关系的两种表现形式,如何评价材料二、三所述经济现象的历史地位?

 

详细信息
4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学家弗朗兹•博亚兹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取得的种种发現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材料二在古代,希腊诸城邦在航海貿易中,了解学习到西亚、埃及的文化成就;丝綢之路开通后,中外经济交流中传入异域的宗教和科技,促进了汉唐的繁荣;中日、中朝的经济交流中,对朝日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重大影响。波斯对希腊的征服战争中将西亚文化传入欧洲;马其頓正历山大对亚非的征服中将希腊文化传入亚洲;此后的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战争都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正常的官方和民间文化往来直接促进文化交流,如日本、阿拉伯的遣唐使、留学生、中、印、日佛教徒。近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将世外桃源的美洲纳入喧闹的世界之中,中断了其古老的文明,铎行注入欧洲文明,并使其欧化;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明汹汹东来,先是鄙夷,继而排拒,终則主动西学,主权沦丧的同时,社会进步步幅加快,仅用百余年时间,便走出数千年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候外庐主编十院校《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人类学家弗朗兹·博亚兹认为一个地区的社会进步或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文化交流的不同方式。

(3)近代西方先进的工商文明对中国落后的农耕文明的征服,所以,从直接影响说中国近代史是列强侵华史,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从征服的客观影响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探索史、中国逐步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近代社会以加速度方式前进。试以中国近代有关史从探索史或近代化史任一角度实予以说明。

 

详细信息
43. 难度:中等

观察下列根据地示意图,回答问题:

从两幅图中至少提取两个有用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