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 奖励耕战,实现统一

B.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C. 南平越族,北伐匈奴

D. 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下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促进部分社会阶层变动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A. 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B. 防止三省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C. 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D. 发挥集体智慧,做出集体决策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C.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 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 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是( )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912年6月,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第2期刊登了朱执信译述的《社会主义大家马儿克之学说》,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国内出版的多种报刊如《民立报》《社会》《社会世界》等也出现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这说明辛亥革命

A.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宣扬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C. 提供了舆论自由的社会环境

D. 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实行专制统治的北洋军阀,却常常利用和强调共和这个招牌。议会、内阁这些共和国所拥有的形式,北洋政府只能利用,却不敢轻易废除。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北洋军阀没有现代政治意识    B. 军阀统治缺少意识形态支撑

C. 共和国形式是军阀统治的基础    D. 民主共和理想因军阀统治而泯灭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学者何善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仅仅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说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像某些专著所说的那样黑暗专制,到处遏制摧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那么,即使提供再多的机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也不会发展。”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外部因素无关    B. 北洋军阀政府并不是一个黑暗专制的政府

C. 国内因素推动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北洋政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31年,日本率先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也是法西斯在全球侵略扩张行动的第一个节点。从那时起,日本法西斯既是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也是世界人民的凶恶敌人。这说明

A. 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二战起点    B. 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暴行违反国际公法

C. 中国抗战始于1931年是顺应时代要求    D. 中国十四年抗战的提法符合国际认知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抗暴自卫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其意图主要是

A. 论证中国抗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

B. 揭露日本侵犯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 希望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暴自卫

D. 呼吁世界各国制止日军的侵略行径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35年,党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表明中共意在

A. 寻求共产国际的帮助    B. 争取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

C. 停止内战、联蒋抗日    D. 准备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42 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

A.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

C.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 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 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这

A. 表明新中国政治的突出特点是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B. 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 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已经形成

D. 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 中共七大召开    B. 重庆谈判结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20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材料二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徒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摘编自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2)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认识的?你认为导致他们出现这些看法的原因有哪些?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时期子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子产的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样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会导致违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泛滥,郑国也会因此完蛋!

在潮流推动之下,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二十多年后,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可是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对。在晋国公布了法律之后,孔子说,晋国大概因此要灭亡了。人民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还怎么显出贵族的尊贵?

——摘编自《子产改革标志性事件:铸刑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刑鼎改革的实质及该改革遭到反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刑鼎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874年至1945年的71年间,中日有过三次半战争:第一次是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借口是1871年一些琉球人在台湾遇害。那时台湾没设防,中国没有反抗,算是半次战争吧。第二次就是1894年至1895年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相对来讲,两国之间是比较平等的。甲午中日战争后,双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摘编自袁伟时《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袁伟时关于甲午战争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