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陕西省高新部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为打退国内外敌人

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A. 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C.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1921年苏俄暴动者指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  )

A. 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 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面是1919年某地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A. 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 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 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D. 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实行余粮收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17~1918年度征购粮食7340万普特(1普特=16.38千克),1918~1919年度为10790万普特,1919~1920年度为21250万普特。这

A. 体现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大大提高

B. 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C. 体现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D. 体现了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苏联面对着多方面的困难,以下最全面、准确的说法是

①内部技术落后

②资金短缺

③外部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威胁

④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立的事件是。

A. 苏联的建立    B. 苏联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C. 联共十四大的召开    D.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著名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是出现在苏联的什么时期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 新经济政策时期

C.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    B. 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    D. 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以下有关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中,最全面和确切的是

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

②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斯大林在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斯大林“抛开”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确定和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C. 颁布1936年宪法    D. 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苏维埃俄国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最早出现在。

A. 俄国十月革命中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

C. 新经济政策实施时    D. 斯大林统治时期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斯大林模式”的合理性是。

A.国家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B.经济建设必须集中全国的力量

C.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经济危机

D.高度集中符合社会主义原则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本质上是。

A. 经济权力高度集中    B. 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C.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B.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赫鲁晓夫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留地,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B.通过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工人的收入有所提高

C.赫鲁晓夫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10%以上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里谈到:“……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

C.历次改革在政策上缺乏延续性      

D.历任国家领导人专断独行,政治生活僵化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列对于勃列日涅夫新经济体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没有突破旧的经济体制

②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④根除了苏联经济体制积存的弊病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因为与美国进行争霸活动而严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是(    )。

A.斯大林的工业化改革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的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

A. 改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 要时刻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 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比较大

C.注重经济改革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 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 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 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 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 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 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 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俄国状况不相符合的是

A. 农民将一切余粮交售给国家    B. 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

C.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D.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 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C. 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 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石惠莲《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美国的经济政策实际上一直在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之间徘徊,克林顿执政后,选择了以“行动主义”为原则,综合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各经济学派之长的“克林顿经济学”,从而促生了“新经济”的到来。……美国是靠变革而繁荣的……但是这个国家在太长的时间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

——陈宝森《评克林顿政府国内外经济政策》

材料三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银行破产,贝尔斯登、“两房”、雷曼兄弟、aig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巨人接二连三倒下。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将此次金融危机看作是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华尔街遭遇的最严重危机,百年一遇。这场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的世界金融体系出现了许多问题。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让“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的主要原因。

(2)简要说明克林顿执政时期(1993~2001年)美国是如何“靠变革而繁荣的”?

(3)20世纪的“大萧条”重创的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而当前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任何一国都不能独善其身”,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或经验,谈谈应该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