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湖北云梦出上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

A.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 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

C.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 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 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

C. 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 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举行升舍考试,并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优者依次升人内舍及上舍,“上舍之尤者,直除以官”。此举

A. 实现了科举与教育的逐步分离    B. 可以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 打击了士人在校听读的积极性    D. 有利于弥补科举考试的不足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世纪中期,欧洲发现了大量银矿,使得银价猛跌,而几乎在同时,欧洲各国先后确立了金本位制。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A. 西方开始对华进行商品输出    B. 中国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C. 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中国逐渐脱离世界金融市场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曾说:“19世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帝国主义,20世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革命。”下列史实符合亨廷顿这一说法的是

A. 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D.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负责人瞿秋白说:“为彻底实现土地革命,工人阶级就不能不领导着农民根本推翻中国的资产阶级,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他的这一认识

A. 模糊了民主革命的性质    B. 破坏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团结

C. 扩大了革命斗争的范围    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图是无锡县某供销合作社发行的股票。合作社引入股份制因素,这一现象

A. 能够有效解决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境    B. 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性质

C. 是对“人民公社”进行的新体制改革    D. 是对乡镇企业模式的有益探索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公民到狄奥尼索斯(“葡萄酒神”)剧场看戏不仅不用买票,还享有观剧津贴。同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一样,该剧场还是雅典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 剧场成为新的政治机构    B. 城邦活动深受宗教影响

C. 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    D. 民主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55年,英国一份颇受欢迎的杂志指出:“伦敦的雾可能会导致下层阶级道德败坏、犯罪甚至社会动荡的问题。”当时知名的艺术家和作家们也认为煤烟反映了社会的退化。以上现象反映出

A. 工业化进程中大众的焦虑情绪

B. 现代主义思潮成为社会共识

C. 民众对环境污染有着科学认识

D. 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消息传出,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主流媒体普遍将这一事件作为“紧急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并且认为“美国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这表明

A. 苏联科技水平已超越美国    B. 意识形态决定科技的发展

C. 苏联国内不重视空间技术    D. 美苏争霸已进入新的领域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曾因欧盟自由贸易政策收益颇丰的英国经过全民公投退出欧盟;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自己支持自由贸易,但却反对美国和其他地区的一些自由贸易的协定。以上现象说明了

A. 经济全球化正走向衰落    B. 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紧迫性

C. 西方民主制度的虚伪性    D. 全球化与主权国家利益根本对立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中东、东亚、南亚、美洲、古希腊等古老的文明都创造了各自的时间体系,这些各不相同的时间体系,其适用范围与这些文明存在的空间范围大体上是一致的。这意味着,一旦人类文明分散发展的局面被打破,那么,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群就很难守着各自所熟悉的时间观念和规则长期维持交往。为此,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时历法进行改革,创立格列高利历(即俗称的阳历)。到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基本上采用格列高利历。到19世纪末,格列高利历已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并且通行于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欧洲殖民地。

与历法和纪年方式的传播不同,国际通用的计时方式则是在19世纪由主导全球化的一些国家共同制定并建议各国遵守的时间标准,他们选择以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全世界的本初子午线,从而为各国计算经度和时间确立了世界通用的标准。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清末,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革新纪年方式的方案,对象征皇权的年号纪年方式发起了挑战,并围绕着采用何种纪年方式展开了论争。1895年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主张与世界接轨,采用“孔子纪年”以“起人信仰之心”。1903年,革命党人刘师培发表了《黄帝纪年说》一文,特别强调“黄帝纪年”对于汉民族保持“特立之性质”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知识分子提出了“耶稣纪年”“西周共和元年纪年”“秦始皇纪年”等纪年变革方案。民国建立后,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阳历,1912年元旦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这也为清末激烈的纪年论争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纪年”论争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9世纪全球时间标准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民初纪年论争的背景,并对这场论争加以简要评价。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7年,教育部发布文件,要求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就材料中所提到的教材变革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分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清晰,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朝万历年间,土地兼并加剧,财政入不敷出。为改变这一状况,在借鉴了明中前期赋役制度的基础上,朝廷于万历九年(1581年)正式颁布了一条鞭法。内容如下:“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金募(招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此后,“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一条鞭法”时于赋役征收的一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其带有浓厚的东南地域色彩,在北方推广时遭到地主们的强烈抵制。同时,不少地方仍然在不同程度地实行地丁双轨制。

——边俊杰《“一条鞭法”新解》

(l)根据材料,概括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一条鞭法”的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俄历1917年10月26日,列宁亲自起草并颁布了一项和平法令,即“布尔什维克政府呼吁所有交战国家和政府尽快开始公平、公正、民主的和平谈判,同时还号召各国人民不要完全遵从政府的意愿,要直接参与到自己国家的政治斗争中。”1917年12月3日,苏俄单方面同德国开始了停战谈判。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谈判陷入僵局,德军趁此大举进攻苏俄。1918年2月18日,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会上最终通过了列宁的主张,同意与德国签约。3月3日,《布列斯特和平条约》正式签订。和平协议的最终结果是俄罗斯退出战争。虽然这个和约给俄罗斯造成巨大损失,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仍然被认为是外交上的一大胜利。

——卢伟《1918年俄共(布)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平条约》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列斯特和约》的影响。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沈括(公元1031~1095年),杭州钱塘人,是北宋时期卓越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从小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又随父亲游历四方,大大开阔了眼界。在青年时期,他就致力于医药研究,搜集了很多验方,并且能够从实际出发,辫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在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后,经过近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的巨作《守令图》。沈括的研究成果、著述将近40种,《梦溪笔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书中的内容不单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所记载的知识,反映了当时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日本著名数学史家三上义夫曾给予沈括很高的评价。他说:“像沈括这样的全才,日本没有,世界少有。”

——蔡彬彬《<梦溪笔谈>及其科学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括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沈括科学研究的历史价值。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