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重庆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祟拜转化为对祖先的祟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祟拜。该变化有利于

A. 弱化神权的影响    B. 强化宗族观念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子夏(孔子的弟子)曾指出:“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品德高尚之人)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子夏将“工匠”和“君子”相提并论是为了说明

A. 私营手工业已经出现    B. 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 自身修养的培养须讲究方法    D. 思想变革引领手工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压轴

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 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 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 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详细信息
4. 难度:压轴

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这说明

A. 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B. 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

C. 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D. 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 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 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 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详细信息
6. 难度:压轴

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

A. 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    B. 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C. 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D. 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

 

详细信息
7. 难度:困难

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这反映了

A. 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B. 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

C. 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    D. 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详细信息
8. 难度:压轴

就1970年的第25届联大,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材料旨在反映

A.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 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

C. 一直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D. 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公元12世纪始,罗马法又为时人所发掘、整理和研究,再现昔日的辉煌,始称‘罗马法复兴’。由于特殊的历史需要,罗马法覆而不灭。”材料中导致罗马法复兴的“特殊的历史需要”主要指的是

A. 罗马帝国的文化的历史影响    B. 罗马法中的万民法维系了罗马的统治

C. 调整商品经济下的纠纷和矛盾    D. 罗马法中的陪审团制度为近代西方沿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200811月,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的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    )

人民主权说    三权分立说    因信称义论   天赋人权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但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B.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C.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D.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横扫全球的经济风暴(1929年经济危机),将世界资本主义的巨宅大厦,推回到早年“国民经济”及帝国时代的陋屋规模.西方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运用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B.重建世界货币体系

C.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D.建立极权政体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压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矛湘,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

——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材料二封建君主对官员的道德要求首先是“忠”,其次才是“廉”,而人治下的反腐倡廉难免具有主观随意性。室帝口含天宪、出言即法,随意性极大。

——于永军《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在哪里》

材料三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反腐败最终“败”的原因,谈谈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目前中国反腐倡廉的建议。

 

详细信息
14. 难度:压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下是社会学领域著名的青蛙现象:

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某些特质的惯性依赖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历史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历史——选修l:历史上的砚大改革回眸】

材料:刘秀对王莽的倒行逆施进行拔乱反正,重建汉高祖、汉武帝所确立的大汉体制,废除王莽新设立的繁苛细密的法令,恢复汉初的法简刑轻、务用安静的局面,使得东汉光武一朝刑法宽松,社会安定;刘秀为削弱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恢复大司马的原来名称―太封,把大司空、大司徒的“大”字去掉,削弱了三公权力。三公的职责都转移到本来替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台。皇帝通过尚书台控制中央政府,使得三公成为没有实权的虚位。与此同时,代表中央控制地方的刺史制度得列强化。刘秀把州牡恢复为刺史.扩大了它的权力,.让刺史有固定的治所,使得刺史成为州一级饭的行政单位。在东汉初建的十几年中,刘秀六次颁布诏书,解放奴婢,效果明显。但在解决土地问题时遇到了极大阻力。在教育方面,刘秀恢复汉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在太学教授学生,太学生每年都要考试。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刘秀恢复汉制的改革背景及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秀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中国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获得两个代表席位,而且可以在大会的最高决策会议“十人会”中列席和陈述意见,从而.在远东问题上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中国代表充分利用这一权利,在和会上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应归还中国的观点。会议没有接受中国的要求,仍决定由日本占有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但中国代表的论述得到了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政赞同。英、美、法等国代表团“中国所请理由极为充分”,都与中国代表握手表示赞同,“并于顾使陈述时,各强国屡有美意表示,现于颜色”。与会的英国首相曾表示:“吾可明告中国,世界各国对于中国较有感情,现为从前条件(指支持日本占有山东权益的协议)所拘束,无可如何。但使日本所求有逾于德国所得权利之外者,英国即无维持日本之义务。”法国总理也表示:“惜前内阁曾与日有约,然我愿量力所能,以助中国。”

——摘编自吴彤《中国参加一战与日本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努力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的最终结局。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于成龙,出生于乡绅之家,二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始登仕宦之途,他为清朝著名清官,政绩卓著。广西任县令期间,每天召吏民来“从容问所苦”,宣谕朝廷慰抚之意。康熙六年,提升于成龙任四川合州知府。到任后,立即着手整顿经济,招集百姓开垦荒芜土地,由当地官府贷给种子和耕牛,迅速恢复生产。康熙十三年(1674)再调任武昌知府,配合朝廷参加平定三藩之乱。他以“招抚”为方针,查清事件原委后,发出安民告示,使绝大多数协从百姓归家,事态很快趋于缓和。“福建”任内,在他主持之下,解除千余名百姓“通海”罪名,使其免遭屠戮而获释。此外,还纠正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中舞弊之风。

于成龙日常食用极为简陋,“日食粗粝”,“佐以青菜”。他面对江南习俗侈丽,讲究吃穿玩乐的风气,率先示范,大力倡导节俭。在他的倡导与强制下,“相率易布衣”,士大夫家减舆从,仪仗从简,毁掉涂有各种如色的华丽装饰,婚嫁不用音乐,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改变。康熙时期,于成龙被人们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说于成龙政绩卓著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于成龙作为“廉吏”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