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2017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D. 儒家和法家有洲源关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西汉宣帝开始实行互隐之法,公元前66年诏: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不追究刑事责任。该法的实施

A. 不利于定罪量刑的操作    B. ·推动了治国理念的转变

C. 导致了伦理犯罪的增加    D. 有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A. 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己由农业转移到蚕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A. 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重农抑商政策己有所松弛    D. 己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应由培养“人上人”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并说“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说,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即‘民主’)主义,陶行知提倡的新教育旨在

A. 以民主平等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    B. 发展公平公正的国民教育

C. 要重视教育科学的平等性和实用性    D. 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

时期

总额

借款占比

清政府

18亿银元

赔款61%;实业28.7%

北洋政府

15.56银元

军政64.4%;实业、教育35.5%

国民政府

28亿银元

军政96.77%;实业、教育8.26%

 

 

A. 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主体    B. 列强加大对华的商品输出

C. 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机遇    D. 近代经济对外资依赖加强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一份《宣言》:“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此宣言所述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A. 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B. 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C.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危机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A. 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 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 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 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柏拉图指出:遵守习惯和法律是掌权者的首要职责;习惯和传统法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真知识,尊重法律。他还提出要用法律来规制掌权者“有限所得与无限贪欲间的尖锐矛盾"。这说明柏拉图

A. 寻求城邦管理的有序性    B. 认为法律源自生活习惯

C. 最早提出权力制衡理论    D. 把遵守法律作为美德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法律之通过须经两院允许,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参议员由各州立法会议选出,每州2名。这一制度安排

A. 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 体现了对民众狂热情绪的防范

C. 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    D. 有利于提高国会的办事效率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58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石油出口总量的74%,1963年上升到89%;1958年,苏联宣布,凡是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出口的只降价6%;1962年,苏联再次调整出口价格,分别降价55.7%和8.3%。材料反映

A. 社会主义阵营已名存实亡    B. 经济政策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C. 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D.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资金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时,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这反映出

A. 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

B.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C.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

D. 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备于明清。秦设监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凌欺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内容,明清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治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钦定宪法大纲》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l)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3篇欧亚大陆文明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内容的目录摘编

比较两份目录,概括指出这一时明东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9年,日本丝价平均每捆1350日元,1930年3月跌至1058日元,9月跌至500日元。其它商品价格也纷纷下跌。1931年,失业人数达到413000人,1932年达到489000人。一战后,随着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突飞猛进,日本出现了一大批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新财阀。他们依靠国家政权、专业银行和军事部门的支持,采用新技术,发展与军事和殖民扩张有关的新兴工业。1931年12月,每100日元合约49美元,1933年5月,仅值约23美元。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随之下降。从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额从11.5亿日元增至至21.75亿日元。至1930年,中国东北地区外国人113万中,日本人占23万。进出口总值4.62亿海关两之中,日本占49%。外国投资20.63亿日元中,日本占73%,约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1936年,日本制定了《国策基准》,把“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同年,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剑指苏联和各国民主革命运动,并同英法美等国展开争夺势力范围、瓜分世界的斗争。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篇)上卷》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前日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为发动二战所作的准备。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明末清初,明廷重臣洪承畴兵败被俘,初宁死守节,经清太宗反复劝降后降清。以下是对他的不同评价:

材料一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不可胜计。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以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功勋谅之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之于死后。今惟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变节)臣传一门。

——(清)《贰臣传表》乾隆上谕

材料二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篼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民国)萧一山《清代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乾隆皇帝、萧一山对洪承畴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历史评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