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北省黄石市2017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

A. 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 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 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 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 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C. 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    D. 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

 

详细信息
3. 难度:压轴

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如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A.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 促使政府加强黄河下游管理

C. 推动政治中心东移    D. 表明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史载,明代江南地区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据此可知,明代江南地区

A. 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    B. 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

C. 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    D. 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B.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C. 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928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瞿秋白在会议中指出:“目前的反革命势力超过了工农,党现在的任务是加紧发展工农群众组织,团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的群众,以推动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这表明瞿秋白

A. 认为中共迫切需要壮大自身力量    B. 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C. 未能认清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    D. 仍坚持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面为该名录人员构成的基本情况表,从中可以看出

英烈来源

八路军

新四军

东北抗日联军

中共党政人员

国民革命军陆军

外箱抗日英烈

其他群体和个人

所占比例(%)

32

9

7

l0

29

0.03

12.97

 

 

A. 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反法西斯同盟国对华援助较少

C. 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态度较消极    D. 国民党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印发的《关于印发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

A. 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B. 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C. 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    D. 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法国学者库朗热说:“(雅典)公民的义务不只限于投票。轮到时,他要担任他所在区域或部落的官员,他每年平均有两次要担任审判官所有的公民,在他的一生中至少有两次参加五百人元老院的机会如果被人投票选中,或抽签抽出了自己,他更可任城邦中的执政官:长官、将军、民政官做法

A. 使政治实践长时间停留在较低水准    B. 激发了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C. 使公民政治分工得到进一步的明确    D. 注重发挥政治精英主导作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和议会都不得强迫臣民改信与其一致的宗教信仰。这主要反映出

A. 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B. 议会至上的原则确立

C. 力量双方走向了妥协    D. 宗教信仰实现了自由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A. 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

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推动了苏联农业的灼速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图是《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A. 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    B. 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 文明的同质化趋势    D.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1835—1901)的《劝学篇》发行百万余册,并一度被作为中小学教科书。他将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话在《劝学篇》的开篇以“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这样的道德“归根到底是让他人之魂占据我身”。

材料二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的张之洞(1837—1909)著《劝学篇》时,中国正处于甲午战败后。他的劝学如其本人所说:既要正人心,又要开风气。他从本末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圣道即伦纪、心术,是不变的本学,是优于西方的。以此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则“不可行也”,是“无一益而有百害”的。他认为,“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领袖胡适(1891-1962)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之中,针对各地杂志报章上讨论“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的争论,分析并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而他认为“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为过去,没人主张了。但所谓折衷,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摘编自方克立、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张之洞《劝学篇》中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之洞、胡适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完成要求:

从图1、图2中,各提取一条信息,对近、现代中国人家庭生活的重大变迁进行比较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盐法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缴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摘编自喻大华《道光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年就出现过几次轰炸袭击。对于平民人口的轰炸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抗议。轰炸的出现以及人们对此做出的反映,引发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轰炸后方城市是迫使政府讲和的一种有效手段。结果,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空军开始研制远程轰炸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炸被运用于各种目标,包括军事目标、敌人的部队以及平民人口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平民的轰炸使得战争的后方也变得很危险。(二战中)首次进行的持续的平民轰炸开始于1940年9月初。伦敦人第一个遭受了沉重打击。德国的空军昼夜不停地轰炸伦敦达数月之久。数千人被炸死或炸伤,损失无法计算。但是,伦敦人的士气仍然很高。英国人称德国的这种空袭为“闪电战”,它很快成为英国全国的一种经历。闪电战被带到英国的其他许多城镇。伦敦人保持士气的能力为其他的英国人树立了榜样。认为选择平民作为轰炸目标会迫使英国讲和的看法,被证明是错误的。

――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1)分析材料中观点“轰炸后方城市是迫使政府讲和的一种有效手段”出现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大轰炸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在当时有何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