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四川省高三4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 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明清这两种分封

A. 背景相同    B. 内容相同    C. 对象不同    D. 目的相同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 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谈判中,清政府认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只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 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详细信息
6. 难度:压轴

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A. 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B. 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C.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D.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到主张实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集中,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这说明了

A. 家庭联产承包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注入新内容

C. 大土地经营才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D. 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发生改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有人将当代中共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称为“集体总统”,也有人称“委员”为“集体宰相”。据此判断,这两种观点都认为中国在政治建设的新时期

A. 实行了“集体元首”制度    B. 重视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

C. 重视借用传统政治制度    D. 强调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地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有学者指出:若把《十二铜表法》看作罗马法史的开头篇章,则公元6世纪时,登上了罗马法的巅蜂的《民法大全》就是罗马法史完美的最后一章。该学者意在说明罗马法

A.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    B. 是古代法律的巅蜂

C. 体系繁多、内容丰富    D. 开始于《十二铜表法》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欧洲人对巴黎的向往表明

A. 启蒙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    B. 法国大革命促进欧洲的觉醒

C. 巴黎公社是工人运动的榜样    D. 法国工业化模式是欧洲典范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第三天就签署了退出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TPP行政命令,被解读为贸易保护主义。此前泰国、韩国和加拿大也做过类似的事情。这反映的是

A. 区域化合作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B.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范围财富分配

C. 区域化合作是把双刃剑    D. 发达国家失信于发展中国家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崛起,不断追求民族兴旺、国家强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任何民族的美好期望,是每个国家长期奋斗的宏远目标,是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最终战略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材料二美国推行霸权的力量源泉是美国民族的特质和美国传统的历史。美国的战略文化,缺乏悠久的历史哲学传统,没有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也没有相应的严肃感,但有着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通过战争等手段把自己的利益和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经历,从而使之充满自信和自负,同时也富于进攻性和强制性。……在美国有一句格言:“没有一个伟大的敌人,便没有伟大的美国。”美国人的世界观继承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二元对立倾向,看待事务上“非黑即白”。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在美国极度盛行。……同时,由于美国自身的“民族优越感”和“天赐使命感”,其片面的认为世界上的“民主国家”之间是不可能产生战争的,民主国家只会与非民主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美国简单的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民主和非民主两类,并且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能力将非民主国家改造成为民主国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推翻其政权。……美国人深受杜威学说影响,大多带有实力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但从当代美国军事战略本质来看,其战略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实力主义。美国在其战略文化影响下的战略推进过程,也是其在实力主义影响下推动其霸权的过程。

——摘编自李啸《浅析中美战略文化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战略文化选择的差异。据此得出当今中国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

在自然界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严重,它丝毫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这样,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来支配着的。但是表面性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解读材料,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自拟一个论题,运用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也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民解”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南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明宣德年问,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宣德五年(1431年),又推行了兑运法。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一直运到通州。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的路程相应缩短。明成化七年(1472年),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

——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马占山1885年生于奉天怀德(今属吉林省),1903年因被诬告而离家出走,加入绿林队伍。1905年被清政府招抚后开始行伍生涯,逐渐成为奉系军阀的高级将领。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相继侵占辽宁、吉林,进而进犯黑龙江。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的马占山,率部在江桥打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第一枪,震动中外。1932年日军攻占哈尔滨后,马占山曾投降日本,一个月后又在黑河通电继续抗日,揭露伪满内幕,成立东北救国抗日联合军,组织各县义勇军,开展了一系列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终因孤军无援,被迫退入苏联境内。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向张学良建议“国难关头,勿杀害蒋介石”,后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1946年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认为大势已去,蒋介石必败,于是以治病为名在北平避战。1949年1月与傅作义、邓宝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宣布起义。1950年11月病逝于北京。

——摘编自常城《马占山》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占山复杂人生经历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马占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活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