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西省2017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杜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材料主要说明了

A宗法制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

B.宗法制有效地维护了西周的统治

C.宗法制深刻影响了封建统治

D.宗法制保证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 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 郡的地位比县高

D. 赵鞅是其最高统治者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辅佐文王兴盛西周。据此可知当时

A世官制度己被打破

B.年幼君卞大权旁落

C.官员选拔不拘一格

D.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费正清认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出现了“不能肯定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会被认为是统治人民的理想的典范”到“保存中央集权国家成为每个有野心的政治家的自然的和公认的目标”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A百家争鸣局面的影响

B.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式确立

C.藩镇割据面的终结

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端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汉代中外朝制度

B汉代察举征辟制

C隋唐三省六部制

D宋代设参知政事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贞观元年,唐太宗曾对王圭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房太宗认为

A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B.中书省门下省不该互相牵制

C.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D.三省六部制能抑制宰相权力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内阁机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处理国政

C.明朝皇旁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明代皇帝不信任内阁,自己经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

C.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图是19世纪日本绘画《九连城大激战之图》。画面上,高举太阳旗的一方工追击打着黄龙旗的一方。该图反映的事件

 

A开始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

B.促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C.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表源自杨天石的《蒋介石在抗日故争中的作用。据此可知当时的国民玫府

时间

事件

1936年9月17日 

致电军政部长何应钦“准备万一,以与倭战”

1936年9月24日 

致电军政部长何应钦“据昨今形势,日方已具一决心,务今京汉各地,立即准备一切,严密警戒,俾随时抗战为要”

1936年10月8日 

决定中央政府各部门做迁徙准备

A做好了对日全面作战的准备

B.力图拖延抗战爆发的时间

C.构想了防御作战的战略赚图

D.认为对日作战的时机己到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汉初,因“除钱律,民得铸钱”’致使民间私铸钱币一度得到发展,部分郡国“即出铸钱,富埒天子”。汉武帝时期下令全面禁止民间铸币,“盗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西汉时期

A律法松驰导致金融混乱

B.经济特权助长王国势力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冲击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泉州港和阿姆斯特丹港都曾是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泉州港在元代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达至极盛,明清后则走向衰落。阿姆斯特丹则至今仍是欧洲第四大港口。这两个港口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造船航海技术的差异

B.手工业发展的程度

C.资本积累的程度

D.不同的历史传统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明朝王世懋在《闽部疏》中说:“闽西诸郡人,皆食山为足为举子业,不求甚工,漳泉海隅,其人以业主为不赀,以航海为恒产。”福建内地与沿海的的杜会价值观差异的决定因素在于

A山与海不同的地理条件

B.农与商不同的经济模式

C.儒与佛不同的文化背景

D.汉与越不同的历史传统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据统计:乾隆初年广州海关征税定额为271953两,嘉庆初年增长为899064两:嘉庆二十五年1820一年,国内各港口驶往东南亚的帆船共295艘;至道光十八年l838,列国抵华商船共计5107艘。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清朝在这一时期

A贸易出超地位优势明显

B.海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遭到冲击

D.关税增长主要依靠进口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

B.引种美州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

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在民国的头十年中,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也有增加。但在1914~1918年间,直接投资很少。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减弱

B.民族工业抵制外资企业

C.经济发展受国际环境影响

D.政府改策大力干预经济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公布《劳资争议处理法》,严禁罢工,禁止工人捣毁工厂商店。1929年12月公布的《工厂法》对工人的劳动条件时间待遇做出了详细规定,从法律上对工人地位和待遇做出了改善。据此判断,这些政策

A随国共两党斗争形势变化而变化

B使工人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

C旨在稳定工业发展秩序

D使中共工作重心转入农村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经济备战工作速度加快,据一份公函记载:“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公函中这一信息意在

A加快国防军工业向内地迁移

B.增加军需供给防备日军侵犯

C.提高华东地区战略国防地位

D.强调安定国内仍为首要任务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历史地理学研究表明,北半球气候寒冷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有重要影响,二盛唐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则建立于气候温暖期基础上。由此可以认为

A寒冷气候阻碍农耕文明的繁荣发展

B.借地理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牵强附会

C.气候变迁对文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D.交叉学科拓展了历史学研究的视野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采访时提出,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下列治理理念与其一致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B.“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D.“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无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C.传统医学具有经验性特征

D.近代医学重视通过定性研究而深入本质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史载,北宋都城中的瓦舍勾栏集演艺与消费为一体,颇为兴盛被士大夫视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子弟流连破坏之门”。由此可知当时

A社会上层生活腐朽堕落

B.民众消费水平差别明显

C.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

D.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魏源在筹鹺篇中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之法。”材料表明魏源

A批评古代社会坚守成法不变

B.指出统治的最佳方式是简政

C.认为统治方式必须因势利导

D.要求改变清朝国家政治制度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主张尊孔是为了复辟帝制,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传统伦理道德对人们的毒害,比皇的权威加于人们的身体上的淫成更加严重,这说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A儒家伦理道德不被重视

B.孔孟儒学等同于医学

C.批荆儒学成为运动重心

D.封建礼教依旧束缚人们的思想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由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A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感自由的氛围

B.反映了观念变革己是大势所趋

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862年,恭亲王奕祈奏请成立京师同文馆以授西洋之乙学,并主张从举人优贡及五品以下京外各官中招考生源。未料“京师各省士大夫聚众私议,约法阻拦,甚至以无稽遥言煽惑人心,遂无复有投考者”。这一事件反映了

A招生不公影响士子利益

B.晚清官场派系斗争严重

C.贵族官僚反对开办断学

D.守旧观念阻碍社会进步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920年,全国出版的刊物达到40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台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成都的《星期日》,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据此可以推断出

A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向西方学习方向发生根本转变

C.大众传媒出版产业出现了空前繁荣

D.思想解放运动刺激民主意识新觉醒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下表为1902~1904年间,国人译著573篇外书籍的情况。该表可以说明当时

来自

日本

来自

英国

来自

美国

其他

国家

其他

类别

社会

科学

历史

地理

自然

科学

应用

科学

哲学

文学

622%

107%

61%

210%

255%

24%

21%

105%

113%

77%

A西方社会思想影响下降

B.西学来源广泛内容全面

C.国民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D.新闻出版事业突飞猛进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列强时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对象;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纲领;国民党讲帝国主义写进新三民主义。材料说明

A近代中国各革命阶级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B.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不断完善的

C.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开端

D.近代中国革命中的民族主义具有继承性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质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徒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期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井为官籍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旨籍贯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有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中国的“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第一个时代变异也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晚期直到西汉末年的社会中,“士”都是出现在贵族阶层的;而在隋唐之后“士”便从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庶民阶层。“成为庶民之首。”从隋唐到明清一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在传统的中国,士以求义为志,商以求利为本。士与商不仅道不同不相谋,而且后者为前者所不齿。但从19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士”从贵族走向庶民并占据文化与政治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分析这一转变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的“新风气”,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风气”出现的原因。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阅读材鲜,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计民生是古今思想争鸣的永恒主题。西汉时期司马迁反对老子“民各甘其食,乐其业……老死不相往来”的太平设想,认为这样社会就无法再向前发展。他在《史记赁殖列传》中说,自古人类“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农商等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在他看来,嫌贫爱富是人正常心理,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因此“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样才能国家富裕,民生安然。他还赞同管子对礼的见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礼生于有而虚干无”,没有物质做基础,就难以建立杜会道德。司马迁的这些思想,不仅相近于孔于“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义利观,甚至与近代西方亚当斯密斯的经济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1921年8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中国的经济问题——评“资本万恶,劳动神圣”说一文。文章认为“必先养成公德,使人人无自私自利之心,而后方可言共产”。在他看来由于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导致繁育过多,人口增长过决,而生产却跟不上来”,再加以“安贫乐道”的传统农业思想,导致中国经济贫穷落后。所以“中国还不是‘资本万恶’的问题倒是资本不足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劳动是神圣的,资本也是神圣的”。资本不足就该保护民族工商业,保护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实业家,振兴国民经济。这种“不激不遂”的经济思想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弥足光辉。

——摘编自彭景景《民国时期马寅初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寅初经济思想的产生背景及主要特点。

3综合材料一二,归纳决定经济思想产生的规律性因素。

 

详细信息
34. 难度:困难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这种新陈代谢表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于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痛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魔败,吾不能思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1912年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洋务运动如何“异于传统”又“难于挣脱传统”,并结合史实说明它如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康有为发表此言论的原因。“政治之魔败”“法律之蹂躏”刺激着先进知识分子又进行了什么探索?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