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一)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说念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春米》拓本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劳作

B.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

C.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场景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史载: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人熟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这反映当时

A.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B.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C.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             D.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六部尚书。明后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明代阁臣权力的变化

A.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              B.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C.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面是1867—1879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货币单位:千海关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出口商品受世界市场影响

C.近代化努力的成效显著          D.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

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          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          D.干涉还得到清廷的回报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38年11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战略。国民党此举意在

A.粉碎日军以战养战的企图           B.塑造政府积极杭战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           D.汲取中共游击战术的经验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63年,毛泽东提出发展“两个中间地带”,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毛泽东提出这一外交政策的背景是

A.中法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B.美苏争霸态势趋于缓和

C.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变化           D.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

A.有相同的政治理念             B.两国国情基本相同

C.有类似的经济生活            D.都尊重公民的权利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时期,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一次竞选进入下院成为议员。英国议会出台这一决议的目的是

A.置内阁于议会控制之下             B.结束国王专制权力

C.确保《权利法案》的实施           D.防止首相滥用职权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933年6月,国联在伦敦举行会议,试图通过多边合作稳定各国货币和国际汇率。罗斯福向会议致信,宣称“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罗斯福此举

A.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C.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          D.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据统计,从1948年到1944年全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贸组织的成立           B.市场经济体制普遍认可

C.欧洲联盟的推动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之内。八股取士基本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要求“代圣贤立言”,并以宋代朱理学为依归。八股文之弊,清代君臣上下并非不知不晓,但在当时也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此外,严格的形式要求,也便于标准的执行。

——摘编自赵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宏开学校,教以科学,等到学校尽开,再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梁启超提出“入小学者比诸生,入中学者比举人,入大学者比进士”,一切考试,均该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维新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的主张,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知道了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

——摘编自王会晓《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对待科举制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了积累财富,一个国家就必须生产和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海洋来获得海外的原及市场的基地所以,一个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

——据马汉《海权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海权与世界强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期主要实行府兵制。府兵从21服役60岁免,服役期免除其个人的租调。 府兵不脱离白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实行所谓兵农合一制战时,中央从各地调集军队高级将领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兵散于将归于朝”由于府兵必自备兵甲衣兵役是一项沉重的负担随看土地兼并的加剧作为府兵制基础的均田制日趋破坏府兵纷纷亡。从高宗、武后起,由于同边境各民族的频繁战争,府兵得不到轮换,加上勋赏不行,府兵地位下降。府兵经常被长官当作奴仆使用,从事各种杂役,百性耻作‘侍官”。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府兵制名存实亡。723年,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一切费月均由国家负担,军事开支剧增。边疆节度使逐渐获得了独立征兵的权力。

——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实行募兵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实行募兵制的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74年10月,潘恩从英国来到美洲、当北美殖民地人民举行武装起义的时候,潘恩17761表了小册子《常识》,总共出了五十万。他猛烈抨击英国政府的劣行和政体批列保守派谋求妥协的立场,号召北美殖民地人民开始武装争,与英彻底分离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认为,“即使在其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种免不了的祸害;在其坏的情况下,就不可容恶的祸害”他认为英国的立宪君主制一种好的政治制度。国王和上议院体君主政体和族政治暴政的残余,下议院体现新的共和政体的成分,但要通过下议院限制国王的权力,不过是“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让国王掌握了钥匙”。他指出,脱离英国而独立,会使整个欧洲成为北美的朋友,和解在现今是个荒谬的梦想。他号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通过革命战争实现独立。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潘恩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潘恩思想的影响。

 

三、连线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了利用古巴的特殊地理位置对美国形成威慑,以此弥补苏联在战核力上的差距,赫鲁晓夫决定向古巴送中程核导弹和重型轰炸机。这一行动从1962年7月起实施,到10月份已有42枚导弹被秘密往古巴。苏联的行动被国的U-2侦察机发砚。101622肯尼迪在权衡几种方利弊后决定实施武装封锁,迫使苏联让步。美国在整个封锁行动中的目的是向赫鲁晓夫传递信息,而不是使其丢脸,美国的强硬决心和谨镇措施获得了成功10月26日下午,苏联愿意在联合国监督下撤走导弹,条件是美国公开承诺不入侵古巴并从土耳其撤走类似的武器。美方表示可以接受。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没有发生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的影响。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986年正月,宋军大举辽,以东路军彬、崔彦率取幽州;西路军以潘美为都部署,杨业任副都部署,率部出雁门。三月.西路军出雁门,击败辽。作为主力的东路宋军为争功,不等与西路军会师自行北上,在岐沟关之战大败。面对强敌,杨业对潘美建议:“贼势盛,不可与战。”遭到反对。杨业被迫出军,要求潘美在陈家谷口接应。不久,杨业战败。而潘美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陈家)谷口”, 杨业为流矢所中坠马,遂为辽军所俘。留下“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的遗言,绝食三天而死。

宋不仅杨业进行褒增追赠太封、大同军节度使还录用杨业第六子杨廷昭为崇议副使。杨延昭及子杨文广后来成为辽名将。后世将杨业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的故事南宋”说话”便有《杨公》元杂剧中有杨六调兵玻天阵》、明代通俗小说杨家府演义,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杨业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家将”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