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某学生在论文中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一票共和”、设计德国政治管理模式的俾斯麦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B.走向世界的英国政治发展模式

C.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       D.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有人说:“英美两国较早确立了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如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和三权分立制。”该说法认为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是(   

A.对君主的限制         B.对权力的制约

C.强调依法行政          D.确立议会主权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决议

D.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这是人类历史的首创,一个不朽的政治奇进。”创造这个“政治奇迹”的法律文件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德国1871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时至今日,美国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外贸等国家权力;同时,各州政府对本州的政治、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等享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现象最典型地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A.邦联制原则             B.联邦制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民主选举原则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新制度从产生到建立总不会一帆风顺,在世界近代史上,政体变动频繁,获得“各种政体实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了两国(    )

A.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B.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

C.法德代议制形式不同         D.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图是近代某两个大国的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对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

A.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C.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学者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B.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           D.“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恩格斯说:“我们绝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俩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不想创立科学理论             B.放弃理论探索和指导,投身工人运动

C.创立科学理论赢得学术专利     D.用科学理论去武装无产阶级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巴黎公社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两个重大事件,二者爆发的相似原因是(    )

A.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所致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指导     D.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论文,需要确定一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德国分裂

B.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经互会

C.铁幕演说  马歇尔计划  越南战争

D.朝鲜战争  杜鲁门主义  北约组织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B.日本与西欧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称霸

C.欧盟的成立导致了美国的衰落

D.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对美国的冲击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艰苦的道路”就是 (  )

A.“求同存异”            B.独立自主、非集团化

C.“多边外交”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一位德国人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小时候,每天经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与此人叙述的经历没有直接关联的事件是(    )

A.东欧剧变               B.德国统一

C.苏联解体                D.欧盟成立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刘金质在《冷战史:1945—1991》中说:“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正处于向新格局转变的过渡时期。世界各国人民不会甘心在美国的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自己。”其中“向新格局转变”指的是(   

A.即将确立新的两极对峙格局       B.消灭国际力量中心的过程

C.建立稳定的单极世界的过程       D.将形成多个力量中心的制衡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朝鲜平壤火车站附近有一幅反美标语牌,大致内容是“滚出去!你没有资格赖在这里(朝鲜半岛)!”这反映了(   

A.两极格局依然在当前存在           B.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遭到谴责

C.国家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        D.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杈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中央电视台曾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此部电视剧最早反映哪个朝代的史实? (    )

A.秦朝                  B.汉朝

C.隋唐                 D.明朝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李莽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接近真实的是(    )

A.从长安西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汤

B.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作坊制造的绸衣

C.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

D.在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梦粱录》中载:南宋“杭城(即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由此可见,南宋杭城 (  )

A.是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夜市的城市      B.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限制被打破

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D.是当时世界上商业活动最繁华的都市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有人说,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贸易             B.宋朝的海外贸易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鸦片贸易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据记载,明朝中后期的江浙等地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国家“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死亡和衰落。”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       D.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挤压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其企业主要分布在(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D.西南地区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某位同学用古诗词来形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来形容哪一时期的状况最为贴切(  )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一战期间                  D.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未能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B.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低

C.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弱        D.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对于参加1787年费城制宪的美国的“国父们”来说,制宪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十全十美的、正义民主的、能流芳百世让后人和他们敬仰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现实的、有效的、能够及时挽救正在走向失败边缘的美利坚的政治途径。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    参议员名额每州不分大小,均为两名,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五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1)材料一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以及“不是十全十美”的表现。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

(4)根据材料五,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工场手工业为数甚微,但毕竟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形式,它发展迟缓,但是不可逆的。它发展迟缓,恐怕主要是由于我国小农生产制度,而非市场需求不足。……棉纺织这个引发现代化最重要的产业,到19世纪后叶才逐渐从小农经济中分离出来,工场手工业也在此后有巨大发展,在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四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画了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F1为阻力,F2为动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所指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工场手工业发展迟缓的原因。

(4)材料四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