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晋商和徽商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主要原因是(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D.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新航路的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主要是因为(    

A.欧洲商人同世界开始了更为直接的商业联系

B.欧、亚、非洲之间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C.欧洲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亚洲、非洲、美洲沦为西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尚未形成成熟统一国内市场    B. 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 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01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联合成立北方证券公司,其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抬高运费。1902年司法部长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理由,对它起诉。对该垄断组织的起诉(    

A.意在整顿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B.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C.体现了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否定        D.限制了垄断组织的发展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权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审批或核淮,企业就可以设立。这主要反映了(    

A.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加快        B.生产发展促使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科技进步改变了国家的经济职能        D生产发展推动国家政策调整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的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加速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殷海光文集》记载: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社会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欧洲人的殖民扩张给亚非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

B.亚非社会的民族文化受到欧洲人强有力的冲击

C.欧洲人的成就推动了亚非社会的近现代化进程

D.亚非社会被动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B.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

C.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              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从可以看出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据史载,民国初年“内则军阀干政,干戈迭寻,外则列强环伺,压迫有加。实业供其脧削……民间资金若无出路,壅塞于外国银行。在外商银行全盛时期,国人存款,多数无息,且有收取保管费者”。由此可见,“民间资金”寻求“出路”的主要原因是(    

A.“实业救国”政策的引导促进              B.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盘剥

C.民族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驱使               D.外国银行对中国资本收取保管费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A. 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 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 中央财政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 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毛泽东曾把人民公社与巴黎公社相提并论,认为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公社,河南遂平的卫星公社是第二个公社。这两个公社的共同之处是(     )

A.其发生和失败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C.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          D.反映了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此举表明中央力图(     )

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调整国民经济

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                  D.深化经济改革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1984年前后。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货币发展图样

../../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2962646799/QQ/WinTemp/RichOle/5J3DXA%7d%5b7C$%7b296PRR7%5b%5bN7.png

材料二   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国内对进口白银的需求,国外对中国丝绸、瓷器、金和其他商品的需求,促使中国比以往更深地卷入世界经济事务.....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强劲的内部驱动力,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货币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明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三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集中钞票发行权。(二)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三)废除银本位制,白银收归国有。(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主要国家对于法币改革采取支持的态度。而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四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即第一套人民币。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迁到北平,各地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唯一的合法货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货币演变的趋势。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促进明清时期白银成为国际贸易通用结算货币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主要意义。

(4)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人民币成为全国唯一合法货币的政治条件。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1978—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 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 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 年,规模最大的10 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 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 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人口状况及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表1)。随着业农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表1   18 -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并简析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农业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