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旧唐书》 载:“(唐朝)长安(年号中…… 扬州地骂冲要,多富商大贾珠聚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    

A.地处交通要道                     B.出产精美工艺品

C.是繁华的都市                     D.市场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政策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农为大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 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尽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美国钢铁业在某一时期的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美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D.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参观该年世博会机器院时,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竟无一物于此 , 造成中国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突出              B.中国政府关于世博会信息不通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刚刚起步              D.中国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 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    

A.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                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A.农业集体化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原因是    

A.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了产品价格       B.基本解决就业并消除了危机隐患

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D.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英国首相撒切尔(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    

A.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C.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            D.完善“人民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            B.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

C.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            D.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界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D.放弃凯恩斯主义理论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 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人员流通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新格局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英镑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元代替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世界市场体系的完善                B.世界经济霸主的更替

C.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                D.国际金融制度的优劣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如:冰岛国家破产;乌克兰股市今年已累计下滑近80%;英国股市暴跌,英国首富、钢铁大王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股票价格自5 月份以来,下跌了近三分之二。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拉大了南北差距

D.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79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扩权改革的五个文件;1980年起要求推行劳动合同制,此后又进行了利改税、基建拨改贷、推行土效挂钩、普遍实行厂长负责制等改革。这说明了    

A.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发展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2013年,新中国的年轮将刻上六十四圈,有人将新中国的六十多年分为“三十年收获的是民心,后三十年收获的是美元”。其中新中国为“收获民心”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总路线        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                ④建立首批经济特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工人的处境最糟: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 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 小时,平均寿命17 岁……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                 B.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法国总统戴高东1965年批评美元:“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中“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是指    

A.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          B.美国资本疯狂扩张和商品输出

C.美元取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          D.美国操纵世界各国货币发行权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结构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江南民间丝织业最兴盛时,南京、苏州和杭州的织机为5~5.5万张,盛泽等市镇和乡村约为1.5万张,再加上镇江、嘉兴和湖州,以及乌镇等市镇,总共为8万张,而官营织机大约为3500 张。

——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

材料二   费尔南·布罗代尔曾说:“作为主导世界的帝国,英国开启了广阔的原材料资源和欧洲以外的新的市场。用卡尔·马克思的话说,‘资本主义生产纪元的黎明’与大英帝国的加强同时发生。帝国从冒险中获得的资本——棉花、烟草、奴隶——为岛国跳跃式的冲向工业发展的新边疆提供了必要的资本保障。

材料三   1832年一家英国报纸用既满意又警觉的口吻宣称:“大不列颠的制作业体制,以及由之而来的大型市镇令人难以置信的迅速增长,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材料四   1952年~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五   1955——2000年美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编辑部等)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江南丝织业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经济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3)据材料四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4)材料五反映了20 世纪50——90年代美国经济的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世界近代史上,以中英为代表的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成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互关联、渗透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 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材料二   乾隆五十一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自岸,遭到拒绝……并带来了大批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清朝的重视,但清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内“奇巧淫技”,并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鸦片战争前的的中国和英国》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一一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对外贸易状况。

(2)据材料二结合英国的国情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马嘎尔尼的遭遇映射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处于不断演变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中断了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而且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意、日战败,英、法遭到削弱,唯独美国大发战争财,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强国。据资料显示,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 %,占对外贸易的32.5%以及黄金储备总量的59% ,这种一枝独秀的压倒优势,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自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材料二   西欧各国面积狭小,地域相连,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各方面的交流与往来。加上这些国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基木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比较容易向着共同的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同目前世界上出现的其他区域性组织或集团的发展相比,当它们需要更大程度地培养成员国的政治、社会、文化认同感时,欧洲国家的共性似乎就成为它们走向联合的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了。

材料三   据统计1997年世界贸易额己达到7万亿美元,世界贸易增长率比世界经济增长率高出2倍。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也迅猛增长。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到1996年底累计己达3 .2亿美元。4万家跨国公司及其它们30万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它们以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有力地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时把世界经济连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为了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国家的共性”有哪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的进一步联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其根本动力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