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吉林长春十一中高二下期中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  

A.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                B.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

C.社会进步弱化宗法观念                D.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大变革时代”是指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社会生活方式巨变的时期。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历史事件是(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民族融合       D.商鞅变法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面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   

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   

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麦梦华评价《临时约法》时指出:“我虽采用法制,然《约法》所定总统之权视法制则远有不逮,其荦荦大者约有数端:(一)法总统得上院之同意有解散议会之权,我则并此而无之;(二)法总统有召集议会之权,而我之参议院得自行集会闭会;(三)法总统有任命官吏之权,而我则任命阁员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四)法总统有交还议案法案求下院再议之权,我则无此规定。”据此可知《约法》   

A.具有责任内阁之体用而无责任内阁之精神

B.制定时具有“因人设法”的理性和进步因素

C.制定者尚缺乏对西方宪政理性和成熟的认识

D.因总统权力受国会限制而体现民主宪政意识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这里的“异端邪说”是指(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枪杆子出政权理论                     D.城市武装起义理论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1939年7月24日,英日签订协定,承认日本侵华现状。28日,蒋介石致电英国媒体指出,“任何协定如不得中国政府之承诺,无论在法律上、在事实上均丝毫不能生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指示。据此可知(  

A.抗战未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

B.国共两党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民政府谋求用外交解决中日矛盾

D.国共两党均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下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  

A.①④③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国共合作。对比两次国共合作的史实,我们可以得出的重要结论是(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唯一领导力量

B.国民党两次放弃国共合作迅速走向腐化

C.第一次国共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D.在合作中坚持自己的方向是合作成功的关键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法律是最高的社会规则,掌控了法律就等于掌握了人类的命运。以下小明整理的有关法律研究性学习的部分笔记,请你为其甄别(  

A.①错误,②③正确              B.①③正确,②错误

C.①②错误,③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有宪法规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这部宪法是(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万隆亚非会议成功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80年代,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这主要取决于我国(  

A.经济体制的改革                    B.外交政策的调整

C.全面进行拨乱反正                   D.工作重心的转移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古雅典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无法偿债的债务人60天,在此期间债权人须连续三次于市集日将债务人带到审判官前,若仍无人替债务人还账,则债权人有权将债务人砍成块。”这些规定(  

A.说明了公民政治权利得到保护

B.揭示了人身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C.体现了对财产权利的极度重视

D.蕴含着人文精神的逐渐发展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是古罗马著名的法学家,他认为“法律是根据与自然(万物中首要的和最古老的)一致而制定的、有关事务正义和不正义的区别;在符合自然的标准下,构筑了这样的一些人的法律,它对邪恶者以惩罚,而保卫和保护善者。”以下解释准确的是(  

A.法律是执政意志的体现是权力象征

B.其思想受到了《查士丁尼法典》的影响

C.罗马共和国初期对法学思想的提炼 

D.自然法则普遍存在地位至高无上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罗马法体现了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特点,在程序法方面作了很多规定。如: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托辞不去或企图逃避,原告有权拘捕之;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防止司法部门以权谋私            D.使原告的利益不受侵犯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拉尔本·密利本德在其《英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中记述:“下议院使下层人士相信没有必要再去寻找革命的代替方法,用以进行任何必须改革的手段已经具备。”材料表明英国下议院(  

A.完全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

B.使改革成为获取民主的唯一途径

C.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

D.成为英国政治体制中最重要机构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任何贵族爵位,凡是在合众国担任受益职务……非经国会同意,不得从任何国王、君主或外国接受任何种类的……官职或爵位。”这一规定旨在(  

A.保证国会绝对权威            B.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C.防止封建君主专制            D.保障民主共和政体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观察下图中法国政治发展进程的特征,从中可知这期间的法国(  

A.大资产阶级力图借助强权人物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

B.工业革命进展缓慢,传统势力与民主力量基本相当

C.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启蒙运动对民众影响深刻

D.受英美代议制改革影响,人民的民主权利意识增强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A.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             B.政治作用得到增强

C.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             D.决定宰相政治命运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这里“敌人的敌人”主要是指(  

A.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                 B.封建主义的残余

C.罗马天主教会                      D.工业资产阶级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巴黎公社在1871年4月颁布法令:未经司法代表批准,不得进行逮捕;禁止非法搜查民宅与征用物资,违者逮捕。尤其禁止任何对人身自由的侵犯。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B.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

C.完善了法国法律制度                   D.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  荷兰政治思想家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认为,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战争与和平法》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的先例。在欧洲确立了常驻代表机关制度。……造就了一个“具有固定领土、中央行政组织和合法使用垄断武力的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

——摘编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

材料三  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体制和欧洲近代外交体制各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外交体制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4—1914年间,中国各种报刊、杂志中对“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人民统治

与君主制相反的制度

君主

1864年—1894

12

323

10

1895年—1900

149

640

7

1901年—1908

391

1210

0

1909年—1914

76

490

3

根据材料,任意提取两个阶段近代社会民主观念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练,说明理由充分,符合史实。)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1月,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一职。他提出办学应坚持的两条原则:一是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是不干涉主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

在中西文化的问题上,陈、胡等激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传 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或者说新文化)是截然不同,格格不入的。他们往往将传统与“旧”、“古代”、“落后”甚至“迷信”联在一起,将西方文化看作是“新”、“现代”、“进步”和“科学”的象征。蔡元培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他完全没有截然对立的中西文化观或新旧文化观,他相信人类既有共同的经验,就会有普遍的原理,中西文化仅仅是进步迟速的差异。他说:“其实照懂得欧洲也懂得中国的人看来,中国和欧洲,只表面上有不同的地方,而文明的根本是差不多的。倘再加留意,并可以察出两方进步的程序,也是互相仿佛的。至于这方面的进步较速,那方较迟,是因为环境不同等等的缘故。”他认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或者说现代文化并非格格不入,断言“我们既然认旧的也是文明,要在他里面寻出与现代科学精神不相冲突的,非不可能。”蔡元培坚决反对在文化上人为地划分中西、新旧的畛域,或用西学打倒中学,或用中学抵制西学,指出:“主张保存国粹的,说西洋科学破产;主张输入欧化的,说中国旧文明没有价值。这是两极端的主张。”

——崔志海《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再探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五四运动时期蔡元培在中西文化上的观点。

(2)请结合史实评价蔡元培。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