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湖北黄冈蕲春县高二下期中质检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市镇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晚清经济的衰败

D.坊市制度被打破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C.中国文化本体论

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马克思评价某事件时说: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正统的、立宪的、共和的或帝制的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这次革命”指( 

A.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巴黎公社                  D.十月革命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当时中国( 

A.急于改善中美关系

B.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C.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

D.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长期从事“明清之际白银流入中国”问题研究的美国学者艾维斯认为,1560到1600年日本白银的年输出平均在 33750 -- 48750公斤之间,大多数最后还是到了中国。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南美洲白银则达到57500一86250公斤。这( 

A.反映出明清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B.表明明清统治者未执行“海禁”政策

C.说明“重本抑末”政策有夸大嫌疑

D.证明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英国学者埃德温·J·丁格尔以亲身经历写下《中国革命记》一书,他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皇帝的逊位,而且是守旧而虚假的中国文明在生机勃勃的西方文明面前的毁灭。”他在此( 

A.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B.实质认为西方的文明战胜了中国的文明

C.指出英国政治体制左右了中国革命进程

D.用文明史观客观分析革命的结局和影响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198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被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转折点”是指( 

A.正式确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决定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C.改革重心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此拉开帷幕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据记载: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殖民对手已经不复存在

B.英国正式确立殖民霸主地位

C.英国工业革命后推行白由主义政策

D.荷兰、法国等国均承认了《航海条例》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    )

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                 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                 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以上材料最能说明(    )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罗马法规定了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D.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维护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图所含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

B.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C.英国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中的(    )

人民主权原则   邦联制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   民主共和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李四光地质力学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2013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评论指出,“安倍的父亲曾任日本外相,安倍那时担任父亲的秘书,因此安倍对外交有着强烈的兴趣。安倍自去年12月上任以来已出访了20个国家,这个速度比他的前任都要快,安倍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代日本   

A.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极力提升政治诉求

C.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D.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D.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   

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

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晋书·王恂传》记载: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不同)。自后小人惮(害怕)役(服劳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这主要表明(   )

A. 两晋民族对峙严重,民族关系紧张

B. 晋代农民与地主的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C. 魏国实行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 两晋察举选拔逐渐以士族门阀为依据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加拿大小说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了20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称“门罗以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其写作特色。”下列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与其作品风格最为相似的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1308年,英国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话:“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

    材料三 陈独秀将人权理解为“自主之权”,提出“以自身为本位…‘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不以自身为本位,则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失无存”。“中国要发展教育及工业,这是不待讨论的。但是有一件要讨论的事,就是还仍旧用资本主义发展教育及工业或用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并不是主观的要求,利用它来破坏资本主义来改造现实社会,乃是因为客观上经济组织的自然趋势得历史进步之进程,令我们不得不相信社会主义。'

——摘编自袁伟时《告别中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人权观的主要特点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

晚清政治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

1、1898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2、1898年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

3、190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4、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5、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立宪”。

6、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7、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1、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分给了52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

2、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

3、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

4、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

5、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嘉靖帝时期,大量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肆虐横行,北方地区蒙古鞑靼又频频南下,国内急需大量的军事人才。嘉靖帝登机后就开武科取士,后期武科录取人数不断扩大。由于当时边地军官将领匮乏,为了增加边疆地区的录取名额和军官配备,嘉靖二十二年起,录取分边方、腹里,按“边三腹二”的比例录取,并根据各人的军功进行升迁。嘉靖元年,武科乡试有巡按御史主考,会试由两名翰林官共同主考,另派给事中及其部属四人“同考试官”,监察御史两名为监试官。

嘉靖时期武举的兴盛提高了明军将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初以来由于重文轻武致使武将不被重用的局面,武科人才大量涌现,调动了习武之人参加武科考试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全体军民的体能和技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摘自朱子彦《论明代中期的科举改革——以嘉靖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嘉靖帝科举改革的背景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嘉靖帝科举改革的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