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福建厦门湖滨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1500年以来的世界出现了三次权力转移:第一次是15世纪西欧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第三次是当下正发生的“他者的崛起”。据此及所学可得出(   )

A.工业革命促发了第一次权力转移

B.美国主要依靠强大海军实现崛起

C.两极格局确立推动“他者的崛起”

D.“他者的崛起”致使美国相对衰落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刘宗绪在《历史学科专题讲座》中指出:人们在描述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时,常常使用“欧洲的衰落”这样的提法……欧洲的衰落是相对19世纪它高居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地位的“黄金时代”而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欧洲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无足轻重

B.对新科技的忽略加剧了欧洲的衰落

C.世界大战是造成欧洲衰落的重要原因

D.欧洲衰落促使欧洲分裂为两大阵营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

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C.911事件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 “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是个灾难,其主要理由是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这说明苏联解体的主要影响是(   )

A.美国失去战略对手                     B.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C.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D.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这段文字介绍的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郑国渠           D.赵州桥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

A.均田制           B.公有制           C.土地私有制       D.井田制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bì,低洼),所以进退为评(评,指犁评,是长方形的木框,位于犁箭之上)”。该工具是(   )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每一时期都有某种手工业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其中,与商代、汉代、唐代依次相关的是(   )

A.青铜器、丝织品、瓷器                 B.铁器、青铜器、唐三彩 

C.青铜器、瓷器、棉织品                 D.青铜器、棉织品、丝织品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某校学生在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时,用到了如下关键词:瓷器烧制技术,雍正时期,浓淡协调。该报告最有可能涉及的是(   )

A.青瓷             B.唐三彩           C.粉彩瓷器         D.釉下彩绘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唐朝后期,都城长安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这一记载说明 (   )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               B.长安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C.繁荣的商业中心开始出现               D.崇仁坊属于常设的商业区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世界经济史研究领域出现过许多经济思想,以下最符合农耕文明经济特点的是(   )

A.工商皆本         B.重本抑末

C.重商主义         D.工业至上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                     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洋布畅销,致使“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商品经济渐趋衰落

C.民营纺织工业兴起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运动为“自强”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发昌机器厂                           B.江南制造总局    

C.开平煤矿                             D.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从1 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论主张产生的根源是(   )

A.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B.高额经济利润的刺激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清政府放宽经济政策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李芳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概括了中国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那么,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历史时期是(   )

A.洋务运动期间                         B.抗日战争期间 

C.人民解放战争期间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出现了“无货不美,有美皆备”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商品(   )

A.采用机器生产且质优价廉

B.与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一致 

C.适合中国人民的消费心理

D.进口税在国统区大量减免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右图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   )

A.轻工业、农业、重工业

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阅读“某生产队粮食产量、分配收入等情况对比表”。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源在于(   )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交售粮食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30000斤

A.农业生产技术改进                     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帷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一次行动的重大发展,都伴随着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我国冲破“计划经济崇拜”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 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 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 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一篇启事(图),由此可见(   )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上海之有德律风……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传递之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是(   )

A.无线电报         B.有线电话

C.移动电话         D.有线电报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据《近代天津城市史》记载:“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B.晚清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C.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D.城市管理体制趋向近代化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二战后,美苏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二  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竞赛。……”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的原因。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美苏两国的冷战“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这句话?最能体现20世纪60年代美国“显示优越性的竞赛”的事件是什么?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请回答: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 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3)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4)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题,具体指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生活的城市化、世俗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中国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四十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个,资本总额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9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人口的5.1%上升为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  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唯一的成绩。清朝打倒了以后,我们固然扫除了一种民族复兴的障碍,但是等到我们要建设新国家的时候,我们又与民族内在的各种障碍面对面了。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中国被‘轰’出了中世纪”发生于哪一事件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3)据材料二与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4)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你赞同蒋廷黼的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发言者展示了下边的历史图片:

(1)这份合同书是新时期农村改革的起点它是由哪一省的部分农民自发签订的? 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

主题发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材料一

(2)材料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

../AppData/Roaming/Documents/百度云同步盘/xumy/考卷/15-16第二学期期中考卷/高一/15-16(下)期中考--高一历史/3-28.TIF

——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3)材料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主题发言三:对外开放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4)材料三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

总结:

材料四  “中国模式”开始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中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展开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讨论和评价,表明了“华盛顿共识”(注: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的局限性和面临的危机,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客观反映。

——唐晓《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评价及其启示》

(5)材料四中的“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模式”在经济体制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分析“中国模式”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