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湖南双峰县一中高一下文科实验班选拔考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秦始皇的哪些措施属于首创(    

①确立皇帝制度    ②推行郡县制     ③修筑长城    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西汉推恩令                    B.赞扬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D.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赠送的条幅:“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A.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

B.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特别重视科举考试

D.进士科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黄宗義在评价内阁制度时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由此可知    

A.内阁提高了行政效率              B.内阁成员拥有决策权

C.黄宗義肯定内阁制度              D.内阁制度强化了专制皇权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伯利克里首先担任民众法庭陪审员的公民发给每日生活补贴,加以推广,使五百人议事会成员和包括执政官在内的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时皆由国家提供膳费;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可领取津贴。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在财产上实现公民平等

B.从制度上维护城邦公民的平等

C.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阐述道:“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这种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中,最为确切的认识是    

A.“私法”之外自由民平等      B.废除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C.野蛮的习惯法荡然无存       D.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学者评论:“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能长期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    

A.分权制衡           B.国王“统而不治”

C.两党制             D.议会权力至上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美国白人协警齐默尔曼枪杀黑人马丁,未被追究任何责任,佛罗里达州法院在美国民众抗议浪潮中重启此案。在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审理后,认定齐默尔曼无罪。全美各地再次引发强烈反响和抗议活动,美国总统奥巴马表态:“要是我有一个儿子,一定长得像马丁。”以此来安抚民众情绪。这表明在美国    

A.总统可对法院施压促其改判

B.民众可通过舆论改变法院判决

C.国会可独立修改并通过法律

D.法院拥有独立司法审判权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君权仍重”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记载 ,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这段材料说明    

A.作者经历了圆明园遭劫

B.圆明园最终毁于一些中国人趁火打劫

C.侵略者毁坏圆明园过程中也有国人参与

D.清政府尚未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的理想社会是    

A.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                B.官民平等,军民一体的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略中国的趋势主要是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略到共同侵略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金冲及在谈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时认为,“民国”不只是换了一块招牌,更多的是它给民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指    

A.从传统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B.从“臣民”到“国民”的自我认同

C.从“奴才”到“公仆”的变化

D.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它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想要强调的是    

A.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B.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C.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 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A. 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B.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C.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某西方学者提出“巴黎公社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取得了什么成就,而在于它预示的信息;作为一个象征它十分可怕,但作为事实则不然”。该学者认为巴黎公社    

A.将引发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潮流

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D.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正当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依据是    

A.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B.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华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周恩来访缅后,缅甸人逐渐消除了“这种恐惧”,主要是因为中国    

A.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倡导多边外交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根据对世界大势的这些分析,以及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分析,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急迫的看法。”邓小平改变对“世界大势”的判断,进而改变外交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更好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集中精力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迎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需要

D.缓和与苏联持续紧张的外交关系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B.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西方有一句谚语:“如果你住在玻璃房子里,就不要朝别人扔石头。”当今,各国好比住进了“玻璃房”,国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单纯的“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关系,对话与合作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材料主要说明    

A.国际间的各国矛盾正在消除

B.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C.多极化格局促进了国际合作

D.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的利益联系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春秋战国时的监察使由御史兼有。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魏晋时期,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在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元设御史台,在地方设行御史台,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     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     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卷十《世祖纪》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志》

清皇太极下谕:“凡有豉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侵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点。

(2)指出材料中宋代中对担任监察官员资格的要求(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月课”、“辱台钱”的不良后果。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不同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于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图)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据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据尼克松总统1971年在堪萨斯城假日旅馆的讲话

材料三      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据布什总统1991年致国会的咨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施政策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尼克松的话反映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他将西欧、日本和中国列入世界“五大力量”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布什所说的“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布什的话反映美国的意图是什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