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广西桂林市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有“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功效,哺育西蜀大地,创造“天、地、人、水”和谐典范的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井渠             D. 灵渠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差距悬殊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地主残酷剥削农民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A.技术水平不高                       B.生产成本低

C.供皇室使用                         D.面向市场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 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洪武十九年(1386年)浙江舟山46岛居民30 000余人被強遣入内地,次年全国唯一的海岛县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对这一做法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有效加强了对沿海岛屿的控制

B.断绝了中国与外国的交往

C.舟山是推行这一政策的唯一地区

D.有限维护了明朝的封建统治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以后,福州官员奏称,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该现象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

D. 中国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主要分布于

A.华北地区             B.沿海地区

C.中部地区             D.东北地区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 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 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C. 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D. 要支持教育事业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业均衡发展

D. “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民歌创作于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1960年是21.8 : 26.1 : 52.1; 1962年是33.3 : 30.3 : 36.3 。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A.工业化建设严重倒退

B.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C.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迅速

D.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列图示中,最能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一幅是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下表所列内容是与中国某省份相关的一些历史信息。据此推断该省份是

明清时期以商帮名闻天下

1978年自发开始尝试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

A.四川           B. 安徽               C. 江苏            D. 山西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大跃进”鼓干劲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开展土地改革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 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给企业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它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B.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

C.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D.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A. 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 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 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改革开放的实行                       B. 香港、澳门的回归

C. 经济特区的建立                       D. 广电事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是

A. 人民公社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计划经济体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

D. 混合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21世纪初,中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由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这一现象表明我国

A. 全面改革开放取得成功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 基本解决广大农民温饱问题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清末,中国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很多带有一个“洋”字,而在内陆乡村,农民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的需要。这说明当时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它从1872年创刊,至1949年停刊,历时77年,记录了清末以来近80年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912年《申报》可能报道的新闻有

A. 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

B. 电影《定军山》开拍的消息

C. 西餐开始传入中国

D. 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中心。可见这一时期的上海

A. 消费观念非常落后                       B. 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

C. 汽车制造业尚未出现                     D. 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泰安纺织女工刘翠菊从1969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45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 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B. 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 记录者是普通百姓,史料详实

D. 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可信度高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屌丝、逆袭、淘宝、秒杀、吐槽、卖萌……”这些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A. 信息时代言论自由                  B. 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D. 汉语词汇亟待规范                  D. 民主思想迅速扩展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二描述了什么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二  抗战时期,荣氏企业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抗战前的辉煌。

材料三 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家人将申新三厂迁往台湾的主张,并协同工人一道制止搬迁行动。荣氏家族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抗战前的辉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1956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的变化。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指出其反映的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与图1、图4与图3相比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