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江西抚州临川十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国家走向统一                                  D.分封制的崩溃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抑制土地兼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D.百姓赋税过重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这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以下观点中不符合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的有(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 ①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长安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近日,广东省在阳江海域从“南海一号”宋代商船中打捞出珍宝8万余件。从“海南一号”打捞起来的各种瓷器,其中不可能有(   

①青瓷                  ②白瓷                ③彩瓷                     ④青花瓷

A.②③                 B. ①④             C.③④                     D. ①②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七绝·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诗:“七涉沧溟若等闲,闭关修炼可成仙?当年外族惊梦客,不走河边走海边。”对诗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在政府的政治意志下,“七涉沧溟”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闭关政策的经济根源

C.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挑衅使明朝统治者惊魂不定,只开放广州与外国通商

D.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加强了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民国初出版的《南浔志·南浔丝市行》中写道:“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对诗文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①这些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

②外贸繁荣受到中外商人欢迎

③苏杭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④开埠后中国丝织业得到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这表明洋务运动(   

A.没有实现富国强兵                          B.局限于创办军事工业

C.深受顽固势力阻挠                          D.向西方学习毫无价值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

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                        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34年6月荣宗敬在一封信上说:“弟经营纺织业三十余年,困难未有甚于今日者。外厂竞争,农村破产,纱销呆滞,而所担负之统税、利息两项,年在千万以上。现状如斯,何能持久?”你从中能得到的信息符合史实的有(   

①外国资本操控市场②国民政府征收重税③农村手工业纷纷破产④民族工业空前艰难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业,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胜利后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文中所言“之压迫榨取”主要是指(    

A.外国资本主义          B.官僚资本主义

C.封建地主              D.民族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鸦片战争后,有英国商人在考察中国市场后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商品需求量极大,遂运大量钢琴、吃饭用的刀叉至上海等商埠,结果却是产品滞销,着实做了一次赔本买卖。对此事件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国商人利用了不平等条约,企图倾销商品

B.英国商人缺少对中国国情的全面了解

C.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

D.中国民族工业对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   

A.工业化的实现                                 B.发展资本主义

C.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                     D.实现民主政治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为庆祝建国60周年,腾讯网发起《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其中,1953年当选的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网友选此事件的理由应包括(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有力配合三大改造的进行

③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③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实现四个现代化”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心(   

A.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B.从国营企业转移到私营企业

C.从重工业转移到轻工业                       D.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邓小平南方谈话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④罗斯福新政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迅速发展,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城市改革大力推进,中国成为工业化国家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                    B.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C.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D.取消行政指令性经济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它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喷头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物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属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

(3)如果你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

(4)根据材料三,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的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资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定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我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为经济立法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向内地转移 ,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闵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发展上的主张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2013年11月9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将在本次会议上稳步推向前进。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使中国迈出工业化第一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有专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突破了一个“瓶颈期”,中国开始踩着历史的节奏,追赶世界经济潮流,每一步都没有落空,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1)材料一中的“经济建设”主要是指什么?并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30多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的节奏”“追赶世界潮流”的。试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举两例说明。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