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河南周口商水县一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C.所谓“天”就是天理           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民为本        D.礼乐典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映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大清律例》) 该规定主要反映了当时    

A.赋役沉重      B.刑罚严酷   C.社会矛盾尖锐    D.人身控制严格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在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在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应高于执行权。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以上下权力制衡为目的              B.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

C.为后世不同程度所借鉴              D.指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C.都属于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D.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地方政治制度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

A.列侯所献的酎金有问题         

B. 汉武帝贪财暴虐

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 汉武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 .选官应注重品行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守,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清朝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加强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乾隆皇帝曾给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写过一封信。其中写道:“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来京,岂能一一听许?”这种状况开始打破于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A. 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B. 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 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 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申报》时事报导介绍了当时一位爱国者所说的:“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该报导最早可能发表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C.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D.规定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相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符合“反西化”和“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D.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 

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

(2)材料一、材料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3)据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的内涵是什么?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先生从哪些角度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强调中日在政治权力集中程度上的巨大差异,认为这对两国近代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地主阶级革新派、洋务派乃至于维新派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很难有所作为,低层次改革也很难为高层次改革创造充足的条件;而日本半独立的诸藩能够推行同中央政府相抵触的藩政改革,由此进一步加强它们对幕府的半独立地位,当某些藩的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藩政实权后,其所在藩就成为倒幕的根据地,这是日本近代低层次改革迅速推向高层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

——丁日初、杜恂诚《十九世纪中日资本主义现代化成败原因》

材料二 日本实行世袭、门阀制,使得有才能的下级武士不能进入高层。在幕末,则促使下级武士走向与旧政治制度决裂,为倒幕维新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则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和土地权力、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三位一体的代表人物(也包括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中央政府中来,加强了专制统治,统治者利用这一制度成功地钳制了众多读书人的思想。

——马家骏、汤重南《日中近代化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日两国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2)材料二主要从哪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中日改革成败的因素?并做进一步分析。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