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2016学年安徽淮南二中高二下第一次教学检测历史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汉代丝织业相当发达,从文字、文物、外贸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下列信息对研究汉代丝织业发展最具史料价值的是

A.汉代字书《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业的字中花色品种达二十余种

B.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三种典型的丝织刺绣:“乘云绣”、“信期绣”和“长寿绣”

C.唐宋时代的绒线毯、元明时代的绒锦和天鹅绒等都是对汉代纺织技术的沿袭与发展

D.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中称“中国产丝……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顶点”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 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

①改变单凭“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②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③辅以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 

④结合科举制度多种途径选拔人才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公元前817年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次子姬戏拜见周天予,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这说明

A.宗法制已经崩溃                B.姬括是鲁国的小宗

C.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            D.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唯一标准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         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

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             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此现象表明  

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据此可知

A.均田制已经瓦解               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C.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地”。由此可见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有学者认为,“China”来源于“Cina”(支那),“支那”一词语音,出自荆楚,其人文含义凸显了水田稻作农业。该观点强调“China”得名于

A.经济生活形态     B.秦帝国的建立

C.制瓷业的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对材料信息比较全面的解读是

A.描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B.描述了小农经济的场景

C.反映了均田制对农民的束缚       D.批判唐朝工商业的落后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这段铭文反映出

A.井田制的盛行 

B.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

C.西周社会商品经济的水平高

D.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学者黄正建著有《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

A.“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B.“主食用谷物仍以粟、麦、稻为主”

C.“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D.“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表明当时

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

C.市民阶层逐步扩大

D.商税是宋代的重要财政收入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据史书记载:“初,蜀民……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戊午,诏从其请,始置益州交子务。”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下列推论不合理的是

A.交子先是民间发行,再由国家收归官办

B.交子发行适应了四川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富控制而设立交子务

D.国家政府发行纸币有利于克服私人发行交子的弊端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日本著名汉学家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一文中认为:“宋代商业的性质和规模,与此前一千年时期相比,则全部悬殊天隔,已不可同日而语。”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事实不包括

A.城市中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郊与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手工业中出现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唐太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鉴,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这表明

A.商人的经济地位优越

B.商人的行为违反社会良俗

C.抑商观念仍未得到改观

D.商人仍未获得自由民的政治地位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

A.重商抑农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下图是一位晚清乡村知识分子在1893年的日记,这说明了当时

满分5 manfen5.com

A.科举制度已被废除            B.传统抑商观念趋于弱化

C.作者认同实业救国思潮        D.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辛弃疾说: “北方之人, 养生之具不求于人, 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 而兼并之患兴, 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 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 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 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历史地图蕴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图一

 

满分5 manfen5.com

图二

满分5 manfen5.com

图三

材料二 明末清初,陆世仪说过:(在官员任期方面)“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1) 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什么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制度的弊端。

材料三

满分5 manfen5.com

 

(2)分析材料三中图一、图二,提取有关汉唐间地方机构分布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满分5 manfen5.com

(3)提取材料四两幅图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建筑的风格和体现的实质有何不同?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逻辑关系。

(3)材料三提出了商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这一观点,并归纳出其论证的依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